作者: 傅丽英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春江花月夜》为乐府《清商曲·吴声歌》旧题,多用以写浮艳的宫体诗,张若虚却以其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开拓了新的意境,尽情地赞叹了大自然奇丽的景色,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讴歌了人间纯洁的爱情,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和探求人生哲理的优秀诗篇。
开头十句,诗人首先集中笔墨形象地描绘了春江月夜旷达、幽静的境界;随之,诗人即将笔墨凝聚到具有生命的“孤月”上,并由此生发开来,开始了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探求。紧接二句诗人便由景入情,以其丰富的想象追溯到历史长河中去。在江边是谁第一个见到这轮明月?而明月又是哪一年开始将其光辉投向人间?这看似幼稚的发问,恰是诗人在有意探索宇宙的开始,追溯人生的开端,并由此进一步提出了“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人生哲理。紧接四句作为过渡承转,诗人概括地抒写了游子思妇的离别之情。那悠悠的白云,正象征着乘叶扁舟在外飘荡的游子。紧接十六句集中抒写月夜情人两地相思,情调由雄浑转入缠绵。“月”在诗人的笔下已人格化了,“徘徊”二字更觉形象传神。它把光辉投在妆镜台上、门帘上、衣砧上,且又那么执着,卷也卷不走,拂也拂不去。此时共望明月,却不能呼唤交谈。最后八句写游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这首长篇歌行,运用民歌中带有普遍性的相思离别的题材,但它在思想内涵和创作艺术上都具有突破性的超越。诗篇以其铿锵的语言,多角度的优美的白描写法,上下贯通的结构,反复回荡的旋律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全篇以春、江、花、月、夜五种景物构成了色彩斑斓的画面,而春、江、花、月、夜又明显地作为“月”的陪衬,有主有从,主从配合。“月”贯穿诗章的始终,从月“生”开始,继而是明月高照下的江流、芳甸、花林、沙汀,月下漂泊的游子及楼台的思妇,最后以月落作结,成功地描绘了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而诗人又是将这美妙的艺术世界隐藏在惝恍迷离的氛围之中,空灵而迷茫的月色仿佛笼罩着整个画面,引人入胜,发人思索,达到了美妙的艺术境界。
诗篇借景抒情,情理又皆从描绘景物中引伸出来,达到了情、景、理交融的境地。诗人又将起伏变化的诗情与强烈优美的音乐节奏结合了起来,三十六句诗,四句一韵,一韵一转,平仄互换,纵横开阖,使诗篇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遂为千古绝唱。作者张若虚也由此在文学史上赢得了永久的地位。
上一篇:春晓
下一篇:春烂了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