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强
激烈的愤怒之长风,
横扫这苍茫的湖面,
五百里的水波澎湃着,
徬徨了安静的渔舟。
濛濛的灰色之雾,
将水天染成一色,
一切的固有变样了,
弥漫着拘挛与颤栗。
无数的浪花和雨珠飞舞,
如盲众的狂热之暴动,
逞其得意的欢乐,
向无抵抗的空间痛击。
隐隐的低弱之音,
在暴风雨里流荡:
似渔父求援的呼喊,
似孤雁失恋的哀鸣。
胡也频
诗人视物,每每异于常人;故诗中之物,每每异于常物。常人视物,每每只见其形;诗人视物,则往往形神皆见。因此,举凡诗人“拿来”入诗之物,无不负载着诗人的意念与感情。《河庭湖上》也是如此。
《洞庭湖上》共四节,前三节依次推出三个画面,第四节写的是幻觉。在三幅画面中,第一幅是“狂风横扫下的洞庭湖”;第二幅是“阴云笼罩下的洞庭湖”;第三幅是“暴雨袭击下的洞庭湖”。这三幅画面的相同处,是全都融入了诗人的意念与感情,具有着一种意境美。
在这些画面中,“风”不仅有了形,且还有了情。它激烈,它愤怒,它掀起千顷巨浪。然而,“澎湃着”的“五百里的水波”,结果却只“徬徨了安静的渔舟”。初看上去,这似乎不合逻辑。但细细一想,这却又非常真实。因为,在这里,“风”是“我”,“浪”是“我”,“渔舟”也是“我”。“我”狂风般地渴望改变现状,可“我”同时又是一个弱者,一个不知出路何在而只能靠幻想生活的弱者。于是,于愤怒、渴望之后,“我”必然失望、迷茫,就象那灰濛濛的湖面,心里昏暗极了。但尽管如此,“我”仍然渴望着,渴望改变现状,渴望找到出路,渴望得心焦肉跳。因为,面对着强者对弱者的凌辱与肆虐,“我”目前还只能痛苦地眼看着。最后,从“空间”被“浪花和雨珠”痛击而又无力抵抗的现实,“我”终于朦朦胧胧地看清了“我”,并随而产生了一种“隐隐的”感触与幻觉:在当今的暴政下,究竟有多少象“我”一样的弱者在呻吟?究竟有多少如“我”一般的弱者在哀鸣?他们似乎很多,很多……。显然,《洞庭湖上》不仅写了真景物,而且更写了真感情,的确具有一种意境的美。
上一篇:沉钟
下一篇:淡淡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