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勤印萧颖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引疏砧,断续残阳里。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尽无言、谁会凭高意。纵写得、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柳永
秋色深沉。枫已老,蕙已残,花已衰,断断续续的砧声,残阳一抹如血。此时此刻,登高临远,诗人该有什么样的感触?——“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所伤为何?所念谁人?诗人并未点破。他只把自己直观的悲秋的情绪径自道出,其底蕴与内涵却留给了读者去玩味。
词的上片是宋代词人惯常采用的结构方式——先写景。但所绘之景又都是“有我之境”,至于“我”之所以“新愁旧恨相继”却只在下片曲曲道出。
诗人先感叹人隔异地,这种感叹归罪于眼前的“万重烟水”。既而又怨恨雨过天晴,视野极辽阔,但望中所见只有连绵群峰,家乡遥遥,无从寻觅。他还怨远客孤独,没有知音,没有人能理解自己眼下登高的九曲衷肠。他更怨自己纵使用纸用笔写出离肠万种,而又无法给对方寄去。清周济说:“后阕一气转注,联翩而下。”一种无可奈何之情,真是千回百转,令人回肠荡气。
江水载不动的念远之思,被诗人笔锋一转又归入“望断翠峰十二。”粗看思人愁绪似与山无关,其实不然。李白曾云:“云山万重隔,音信千里绝。”焉知这不是诗人此时所感?李商隐说:“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焉知这不是诗人此刻之恨?纵横的起伏的峰峦,正象征着绵绵不绝的愁思。诗人善用譬喻,于此可见一斑。
诗人在这首词中迭加运用了大量意象,并且利用人们对这些意象群体的约定俗成的共同心理,使每个意象所表现的意境既有一定的中心内容,范围边界又呈现出一定的模糊性,可以使人产生种种环绕核心的联想。这正是古代朦胧诗的基本特征。
上一篇:不远也不深
下一篇: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