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彭孙遹
柳梢青·感事
何事沉吟?小窗斜日,立遍春阴。翠袖天寒,青衫人老,一样伤心。十年旧事重寻,回首处、山高水深。两点眉峰,半分腰带,憔悴而今!
安史之乱后,杜甫一度为官,由左拾遗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759),他弃官客于秦州,作有《佳人》一诗,以战乱中的弃妇写弃官后的自我形象。清人陈沆《诗比兴笺》卷三析其寄托云:“夫放臣弃妇,自古同情。守志贞居,君子所托。……摘花不插,膏沐谁容?竹柏天真,衡门招隐。此非寄托,未之前闻。”彭孙遹这首《柳梢青》题为《感事》,所塑形象又脱胎于杜诗,恐怕也是有寄托之作。
词之常见者,多藉景渐引其情,成前景后情格局,亦有前情后景,可谓各有其妙。此记却是自塑形象,情景难分,不落俗套。起句陡然自问:“何事沉吟?”直拍“感事”之题,而“沉吟”二字,除沉思吟味外,又引申出犹疑不语之意,可见有难言之隐。沉吟并非瞬息,“小窗斜日,立遍春阴。”无意赏春于花园柳陌,却对着小窗沉吟,立遍春阴,直至日斜之时。“翠袖天寒,青衫人老,一样伤心。”所感之事,终于道出。“翠袖天寒”是杜诗《佳人》中的形象:“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青衫人老”出于白居易《琵琶行》,弹琵琶者“老大嫁作商人妇”,自己“江州司马青衫湿。”杜诗和白诗不一,相较而言,后者并无前者“守志贞居”之意,但是,“放臣弃妇,自古同情”,二者亦不无相近。词中撷取杜、白二诗形象,点出“一样伤心”,实是语意双关:既云翠袖之弃妇与青衫之放臣一样伤心,又谓自己感杜、白诗之意与沉吟之事同觉伤心。
上片以杜、白诗意,点出所感事由,下片进而言之。“十年旧事重寻,回首处、山高水深。”原来这放臣弃妇之感的背后,竟然是“十年旧事”,重寻既往,回首之处,惟见山高水深。“旧事”虽未明言,“十年”之久却难以忘怀,而要“重寻”。回首不见平川大道,却是山高水深。虚实之间,耐人玩味,前者时间不短,后者空间更广,融浑交织,更令人起苍茫之思。结句再应歇拍之“伤心”:“两点眉峰,半分腰带,憔悴而今!”前句言愁思见于眉峰。范仲淹《御街行》写愁,谓“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李清照《一剪梅》化用为“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点眉峰”即范、李词意。中句言愁思使人消瘦,腰带宽了半分,此意在前人词中并不鲜见,如柳水《凤栖梧》云:“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后句“憔悴而今”再合“感事”之题,应“伤心”意。
此词不知作于何时。作者以二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二十年后召试博学鸿词科,康熙帝亲擢其一等一名,授编修。历官吏部侍郎,充经筵讲官。从踏上仕途以来,无由见其放臣弃妇之感。然而,其父曾在南明唐王政权官太仆卿,死于赣州,长兄彭孙贻以毁卒。唐王政权于顺治三年(1646)兵败,作者正是十六岁的少年,十三年后中进士。倘是中进士之前所作,则“十年旧事”、“山高水深”之语,守志贞居之意、逐臣弃妇之感,就不难体会。
作者在《金粟词话》中曾说:“近人诗余,云间独盛。然能作景语,不能作情语。”这首《柳梢青》可称善作情语。作者从自问开局,继以“小窗”二语,自写情态,化用唐诗,如同己出,以自塑形象,点出“伤心”。下片时空交织,以成情意深长之致,眉峰腰带二语,凸现生动。全篇尽而未尽,极耐玩味。其语言确可见从追琢中求自然,与作者的创作主张相合。
上一篇:(清)杨士凝《柳梢青·一望平畴》原文赏析
下一篇:(明)徐石麒《柳梢青·真州道中用秦少游韵 》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