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顾景星
柳梢青·题《边庭夜宴图》
班超老去,文姬归晚,一样天涯。帐外云山,尊前明月,膝上琵琶。长城高隔中华,费版筑、秦家汉家。一片金笳,数声玉笛,几阵黄沙。
词是为题《边庭夜宴图》而作。此图及其作者已不可详考,据上片所描述,它当是在边境军营举行夜宴,以庆贺出使异域者的胜利归来。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班超率三十六人出使西域,使西域五十余国获得安宁。他在西域三十一年,官至都护,封定远侯。年老归国,至洛阳拜射声校尉,随即病卒。东汉末年蔡邕之女蔡琰,字文姬,于战乱中为乱兵所掠,再嫁南匈奴左贤王,生二子,居留匈奴十二年。建安十三年由曹操遣使赎回。词人借班超与蔡琰晚年归国之事,似在称颂出使者归来的荣耀,但以“老去”和“归晚”又似对出使者皓首始归而叹惋。当他们返汉之时在边地也曾举行过盛大的庆祝宴会,图中所绘的情景略相仿佛。班超立功西域,宣扬了汉帝国的国威;蔡琰被掳而身陷匈奴,则是汉帝国的耻辱。这二人归国的性质是不同的,而词人有意将他们牵连一处,使其态度颇为暧昧,带有一种嘲讽之意。此词调的形式特点全在上下片后半各有三个四字的鼎足对句,并列意象,不加说明,让读者体味它们表示的含义。词人仅极平淡地再现了画中的图景:营帐外有空耸的云山,说明地点在边境;举杯对明月,说明是在营地旷处夜宴;琵琶的演奏,说明军中以乐舞表示庆祝。这里没有盛大场面和宴乐氛围的热烈表现,而是采取冷静的简笔描述,显然作者是无意祝颂的。
下片忽然由画面的描述而兴起一种历史的慨叹,转入抒情。长城是中华古代文明的象征。远在春秋战国时,各国为了互相防御,在形势险要之地修筑长城。秦统一中国后,为了防止北方匈奴的南侵,将秦、赵、燕三国北边长城修缮相连为万里长城。此后汉代又加筑过。长城使中华的汉族与北方的少数民族分隔,而且战争不断。作者认为,无论秦与汉,都空费版筑之劳,使中华高隔。历史上的北朝、元朝和清朝都是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国的,长城在事实上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关于这层意义,作者并未发挥,词意颇为深蕴。结尾的三个鼎足对句,貌是写实,却为虚拟,因为乐音与风沙在图画里是见不到的。所以笳声、笛音和风沙的意象超越了现实画面,表现了主体对边庭想象中的景象。笳是汉代流行西域一带的乐器,以竹为之。唐代诗人岑参《胡笳歌送颜真卿使赴河陇》云:“胡笳声最悲,紫髯碧眼胡人吹。”笛是汉族的古乐器。李白《塞下曲》“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意谓笛吹《折杨柳》之曲,而边境却未见春天。这两种乐音在边地同时响起,似意味着长城内外民族的融合。朔风卷起的几阵黄沙,无疑又使边地显得悲凉与苍茫了。
此词的艺术表现简洁朴实,而词意深刻又扑朔迷离,两组鼎足对句的处理尤显示了艺术表现的高超。作者是明代诸生,入清后拒不出仕,隐遁江湖。在这首题画词里,他微妙地表示了其民族意识,而对历史的必然有一种无可奈何的感伤情绪。它是以弦外之音流露的,这在清初文字狱盛行之日,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上一篇:(明)徐石麒《柳梢青·真州道中用秦少游韵 》原文赏析
下一篇:(明)张煌言《柳梢青·锦样江山》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