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苏轼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宋神宗元丰六年(1078),徐州春旱:“东方久旱千里赤,三月行人口生土”(《起伏龙行》)。苏轼时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谢雨,于道中写下一组描绘农村风土习俗的歌词(《浣溪沙》五首),这是其第二首。
上片绘声绘色,描写了一个群众场面,即农村姑娘围观“使君”的场面。使君,古时对州郡长官的敬称,此作者自谓。三句各从三个不同角度对这一场面加以展示。“旋抹红妆”,展示农村姑娘的面貌,着一“旋”字,既体现其打扮并不像一般贵族女子那么讲究,又体现其争看“使君”的急切心情。“三三五五棘篱门”,这是写实,谓其三五成群,通过“棘篱门”向外探望。这是一个小小的群众场面,既体现其争看的具体情景,又体现其与“使君”的距离。第三句说“相挨”,并说“踏破茜罗裙”,生动展示这一围观场面的热闹情景。由此三句所构成的场面,热烈、风趣、充满生活气息,当是作者的亲身感受。
下片仍然是场面描写。一、二两句对仗,描绘农村谢雨的情景。谓村民们,老幼相携,提着祭品来到打麦子的土地祠,觅食乌鸢在村头盘旋飞舞。这一场面既写实,又体现了人物的喜悦心情。结句说“醉叟”,谓其无忧无虑地醉倒在路旁。这是个特写镜头,是对于以上所写大场面的补充。由此三句所构成的场面,与上片的围观场面相照应,将农村久旱得雨的景象表现得真切生动,如在目前,同时也寄寓了作者与民同乐的理想。词作所写,虽不免有粉饰太平之嫌,但作为一位封建社会的地方长官,对于农村社会触有如此体察,却是难能可贵的。
上一篇:(宋)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原文赏析
下一篇:(宋)苏轼《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