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曲子词
浣溪沙·五两竿头风欲平
五两竿头风欲平,长风举棹觉船行。柔情不施停却掉,是船行。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
这首词敦煌原卷作《浪涛沙》,不确。依格体改用今调。它以轻快的笔触,描画扬帆出航的情景,表露出乘风行船时的愉悦之情。
上片写扬帆出航的过程。三句可分三个层次。起首“五两竿头风欲平”,是说原先船停泊在避风的港湾,好容易从候风器测知风向。五两,古代候风器。楚人候风器用五两鸡毛制作而成,悬挂在五两竿头,借以窥测风向和风力。李白有《送崔氏昆弟之金陵》诗“扁舟敬亭下,五两先飘扬”可证。风欲平,谓风力转弱,是为风向改变的前兆。这是第一个层次。复以“长风举棹觉船行”紧承上句。长风,大风,此指顺风。举棹,打桨。顺风挂帆,又是打桨。“觉船行”,着一“觉”字,其费劲缓慢可想。这是第二个层次。第三个层次是“柔橹不施停却棹,是船行”,船到江上,不需举手之劳而船在乘风破浪,顺利行进。
过片以下用舟人的心理错觉极写船行之轻捷。四句可分两个层次。先是远眺:“满眼风波多闪灼,看山恰似走来迎。”展示广阔的空间波光闪烁的自然景观。化静为动,着意写出船行山迎相对运动的感觉。视觉有时会造成一种心理错觉,赋予静物以动感。在诗里时有出现。比如箫绎《早发龙巢诗》:不疑行舫动,唯看远树来。”远树,本来并未移动,却由于船行映入船上人眼帘时仿佛远树正迎面“走”来。李白《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写的是舟行江上遥望前面天门山才有可能产生的特有感受。相反,有时也会由于物我俱动而造成主客两体俱静的错觉。如陈与义《襄邑道中》:“飞花两岸照晚红,百里榆堤半日风,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既然有风,焉有云彩不动之理。自然也是一种错觉。它是相对运动引起的又一种心理错觉。诗人先把动态写成静景,然后再点明物我俱东,不失为一种夺胎换骨的妙法。但在歌辞里,运用疑动式化静为动的手法写景,似不多见。而本词写得又早,弥觉可贵。后二句写近景:“子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把心理错觉兜底点破,未免失之太露,但舟人愉悦之情灼然可见。比之顾况《五两歌送张夏》诗“竿头五两风袅袅,水上云帆逐鸟飞”来,本词更饶韵味。
叙次井然,浑然天成,重复用“行”字叶韵,显示了早期民间歌辞形式较为自然的特点。
上一篇:(近代)王国维《浣溪沙·本事新词定有无》原文赏析
下一篇:(近代)王国维《浣溪沙·已落芙蓉并叶凋》原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