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无名氏
青玉案·年年社日停针线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春衫着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
我国古时民俗,每年春、秋季均有祭祀土神的日子,是为“社日”,春季的“社日”称“春社”,秋季的称“秋社”。“社日”这天,一般忌作针线、编织,亲朋好友也往往在这天聚会欢宴。《荆楚岁时记》载:“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写的就是春社这天乡亲友朋聚宴欢散的情景。而无名氏(也有人说是黄公绍)所作的《青玉案》,写的却是背井离乡的游子,在“春社”这天,于单身跋涉途中思念亲友、感叹孤寂的凄苦愁思。
“年年社日停针线,怎忍见、双飞燕?”作品一开始就简明地交代了词人感慨的特定时间和基本心情:正是在这个民间暂停劳作、亲朋欢聚的“社日”里,词人却不愿看到比翼齐飞的双燕。为什么呢?“今日江城春已半,一身犹在,乱山深处,寂寞溪桥畔。”就是回答:词人此时正单身一人跋涉在旅途之中,遥想这时的家乡江城,恰是盛春时节(“春社”一般在“立春”后第五个戊日),花闹人欢,可想而知,自己却孤独置身于乱山深处的野溪荒桥之畔,深深的寂寞萦绕心间。原来词人不愿意看见“双飞燕”,是害怕触景生情,愈发加剧自己在孤身旅途中的寂寞愁苦。
作品的下阕,继续加强了对游子孤苦凄悲境况和心情的表现与渲染。“春衫着破谁针线?点点行行泪痕满”:由于离家已久和旅途艰辛,游子所穿的春季衣衫已经破旧了,然而却没有人帮助缝补;为思念亲友和旅途艰辛而流的眼泪,在襟袖上留下了斑斑的印痕。“落日解鞍芳草岸,花无人戴,酒无人劝,醉也无人管。”用清浅素淡的言词,勾勒出一幅日暮路远、野荒客孤的图画,也将游子内心欲说还休的孤苦愁悲,倾泄到极致。你看——在夕阳西下的暮色中,艰辛跋涉又一天的游子,疲惫地在长满野草野花的溪岸边卸下马鞍,准备露宿;他先是惋惜芳艳的野花没有人来采摘、插戴(实际上是在叹惜没有姑娘来陪伴、抚慰自己),接着感叹自己的借酒消乏解愁,只能独酌独饮,没有友朋聚宴时相互劝酒的热闹与欢乐,最后则仰天长叹:此刻就是醉倒深山,也没有人来照管了。小令至此结束,但游子的感叹声,却仿佛久久回荡在深山野溪之间,也深深激起了读者心中的感情波澜。作品始终没有交待游子为什么要孤身跋涉于乱山深处的原因,这对读者更深地体会此作的诗味,可能不无缺憾。但又正因如此,也为读者不拘一格地揣度词人的情操,体味游子漂泊天涯时的孤寂愁情,提供了更广泛的可能。无论如何,联想到“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所展示的在平安和美生活境况下,亲朋好友在“社日”里欢聚欢散的热闹、温暖情景,那么,当读到“醉也无人管”时,恐怕谁都会对孤苦伶仃的游子在颠沛流离之际所怀的不尽的寂苦悲愁,表示出深切的同情与共鸣。
上一篇:(宋)吴潜《青玉案·十年三过苏台路》原文、翻译及赏析
下一篇:(宋)辛弃疾《青玉案·元夕》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