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张炎
清平乐·候蛩凄断
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月落沙平江似练,望尽芦花无雁。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这首小令看似写古代传统的悲秋题材,但若联系作者的身世和令作中的整个意境,就不难发现这是一首借写悲秋之愁而实抒故国之思的小令。
小令的上阕侧重写景,头二句从听觉而来,“候蛩凄断,人语西风岸”。作者夜来难以入寐,故窗外之声听来格外清晰。有凄切的蟋蟀鸣声,有瑟瑟的秋风声,和江岸上人们的说话声。而这些,制造了一种凄楚的氛围,反映了作者的凄苦心情。同时,从能听见江岸人语声来看,可以知道作者住在江边,暗示了他的旅人身份和心情凄楚的原因。后二句从视觉而来。“月落沙平江似练”,沙平,即平沙。时间在推移,月亮已落下地平线去,天已微露曙光,静如白练的大江呈现在眼前。这句化用南朝谢朓“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诗句,但比之似更凝练、丰满。“望尽芦花无雁”,极目远眺,只有无际的芦花,哪有雁儿的踪影?这里作者暗用了“雁足传书”的典故,无雁,喻故友亲朋杳无音讯。
上阕四句构成一幅萧瑟的秋江图。“一切景语皆情语”(王国维),在这幅图的背后,我们可以看见一位“万里悲秋独作客”的游子形象,窥见他从夜间侧耳聆听到天晓起身“望尽”的思想感情发展过程。
小令的下阕侧重抒情。“暗教愁损兰成,可怜夜夜关情”,“兰成”,南朝梁诗人庾信小字兰成,他出使西魏被扣留,西魏亡后又仕北周,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他虽身居高位,犹念南朝,著有《哀江南赋》,后世常以“兰成”借指不得已而身事两朝的文人。这里作者显然是以之自比。“愁损”,意谓愁瘦了,“夜夜关情”,显然是像庾信一样夜夜思念故国的含蓄说法。“夜夜”,既然照应了上阕的“望尽”,又是感情的进一步发展,由对故人的怀念,扩展到对故国的怀念。末二句,“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正是“夜夜关情”,故而愁绪满怀,听着西风吹拂梧桐落叶的声音,更是心潮难平。俞陛云评曰:“‘梧叶’十二字如絮浮水,如露滴荷,虽沾而非著,词中胜境,妙手偶得之。欧阳公赋‘秋声’,从广大处落笔,此从精微处着想,皆极文词之能事。”梧桐叶上听秋声向来是文人们言愁时所喜用的意象,但张词中这两句的内涵恐怕就不是一般文人的言愁悲秋所能概括得了的。在这“如絮浮水,如露滴荷,虽沾而非著”的风格背后,实蕴藏着深深的家国沦亡之悲愁。“末句最当留意,有有余不尽之意始佳”(张炎《词源》),本首末二句之耐人寻味,其原因恐怕就在这儿。
关于这首小令还有这么一个故事,据《珊瑚网·名画题跋》卷八载:姑苏汾阳湖天居士陆辅之家中有一歌伎,名曰卿卿,以才色见称,陆之友人张炎曾写《清平乐》词相赠。但下阕第二句原为“多情因为卿卿”,后改。二十一年后,陆辅之致仕归来,张炎和卿卿均已去世,陆辅之画一幅《碧梧苍石图》,依张词韵和了一首,连并张词题在画卷上端以为纪念。很显然,张词的原作不过是赠歌伎的艳情之作,而一句之改,使得整首小令在主题和意境上发生了质的深化。
清人楼俨评张炎词时曾说:“其章法、句法俱超,清虚骚雅,自成一家。迄今读集中诸阕,一气舒卷,不可方物,信乎其为山中白云也(《词林纪事》)。”这首小令也有这样的特色。
上一篇:(五代)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原文、翻译及赏析
下一篇:(宋)辛弃疾《清平乐·村居》原文、翻译及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