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点头》简介|鉴赏
明代拟话本短篇小说集。全书十四卷十四篇。题“天然痴叟著”。书首有冯梦龙序,及“墨憨主人评”的题署。正文内有眉批、夹批、夹注。现存明崇祯间叶敬池原刊本。另有带月楼、同人堂等多种刊本。光绪间上海书局石印本改题《醒世第二奇书》。一九三五年戴望舒据叶敬池本校点,由贝叶山房印行。一九五七年十二月,古典文学出版社删去了第十一卷《江都市孝妇屠身》、第十四卷《潘文子契合鸳鸯冢》和冯梦龙的序言,付印出版。一九八四年十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利用旧纸型重印,并把冯梦龙原序与胡士莹《<石点头>故事的来源和影响》一文作为附录。一九八五年四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足本《石点头》;一九八六年五月,吉林文史出版社付印本书时,也删去第十四卷《潘文子契合鸳鸯冢》。
《石点头》题名取义于东晋和尚生公在虎丘说法、顽石点头的故事,寄寓了“推因及果,劝人作善”的旨意。书中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市民阶层的生活,少数作品揭露了贪官污吏、流氓地痞的罪行,如第八卷《贪婪汉六院卖风流》,写的是一个税务官吾爱陶,巧立名目,谋夺过路客商的财物,大至价值几千金的货物,小至连喂猪的水草、贩卖山柴稻草、道人化来的斋饭等,俱“十抽其一”。他甚至为鲸吞他人的财物而诬良为盗,害死王大郎一家七条人命。作者把这个由秀才出身的“衣冠中强盗”,“纱帽下窃贼”的凶狠性、疯狂性暴露无遗。又如第三卷《王本立天涯求父》,说的是靠祖传若干亩薄田维持生计的王珣,为逃避苛税杂捐、徭役丁银,撇却妻子和尚在襁褓的儿子,离家出走,去异乡别寻活计,图求生存。十六年后,他儿子王原成人,从母亲那里知道父亲远奔的原因,便毅然告别母亲及过门才三天的妻子,万里寻亲。他在外飘泊了十二年,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已经出家的父亲,同转家门,一家团圆。这个离合悲欢的故事,在《明史》中能找到原型。故事的中心是王原“天涯寻父”,克尽孝道,宣扬某种封建教义,但从王珣被逼弃家出走来看,也暴露了封建社会赋役的沉重,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其他如《卢梦仙江上寻妻》、《王孺人离合团鱼梦》诸篇,虽称不上佳作,倒也不乏其味。但有不少是平庸之作,且夹杂了一些陈腐说教,糟粕时见。
在艺术上,本书是注意写出人物的两面性。如第一卷《郭挺之榜前认子》中的郭挺之,他有“恻隐之心”,在人危急时能“仗义疏财”,解人厄难完全是一个正人君子。但作者并没有回避他内心深处理智与情欲的矛盾,写他在异乡续娶青姐,看作是“此不过一时客邸无聊,适为凑巧,偶而为之”,道出他丑恶的一面。这种“不溢美,不隐恶”的写法,类似史传文学,更觉得人物真实可信。作者不仅写出人物的矛盾复杂心理状态,又注意人物的内心意向,力求把人物的内心变化过程,细腻逼真地展现出来。如第五卷《莽书生强图鸳侣》,把闺秀紫英初见风流书生莫谁何时的羞怯心情,逐步演变到爱慕,最终结为情侣,双双出走。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也有成功之处,如第十卷《王孺人离合团鱼梦》写到:
一日,正值中秋,一轮明月当窗,清光皎洁。王从古在衙斋对月焚香啜茗,乔氏在旁侍坐。但见高梧疏影,正照在太湖石畔,清清冷冷,光景甚是萧瑟。兼之鹤唳一声,蟋蟀络纬间为相应。虽然是个官衙,恰是僧房道院也没有这般寂寞。
通过这段景物描绘,点出了在异域为官的王从古夫妇的思乡怀人的情意。本书行文较为流畅朴实,笔墨也极为简练,有的故事情节避免平铺直叙,腾挪跌宕,曲折多变,增强了艺术的吸引力。全书正文或入话多有出处,加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只是入话常常过于冗长繁芜,可谓是一病。
上一篇:《疗妬缘》简介|鉴赏
下一篇:《砒石案》简介|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