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花咏》简介|鉴赏
清代白话才子佳人小说,一名《玉双鱼》, 目录页题《新镌批评绣像飞花咏小传》,不分卷十六回。未署作者,卷首有序,序署“天花藏主人题于素政堂”, 口气似自序,可能即是天花藏主人的作品。天花藏主人为清初著名小说家,创作或为之作序的小说多种。此书仅存本衙藏板本,现有春风文艺出版社整理出版的校点本。
书叙明朝天顺年间松江府华亭县才子昌谷,七岁时因对句与端容姑定亲,以玉双鱼为聘。其父昌全系军籍,被征戍边,过临清时夫妻双双病倒,得名医唐希尧治好,虑边地艰苦,将昌谷过继给唐,改名唐昌。容姑长至十一,才美之名远播,被恶棍宋脱天劫至外乡,为行取进京的杭州知府凤仪所救,认为义女,取名彩文。凤经临清时携女探望表弟唐希尧,彩文与唐昌唱和《飞花咏》诗,相互爱慕,私于后园定盟。唐族人觊觎其家产,将唐昌毒打濒死,弃于郊外,恰为容姑父端居所救,端失女后百计寻觅不得,又借进京候选寻女,选了临江府新喻县教谕,救唐昌后,恐送回仍遭荼毒,故为之疗伤,并认为义子,取名端昌,携之上任。凤仪进京后升御史,因迕权奸,被贬榆林驿丞,途中遭乱兵与彩文失散,彩文为昌全所救。时昌全已是军中参谋,虑榆林遥远,相送不便,亦认为义女,将其留在军中。彩文的才貌为天雄关总兵常奇所知,遣媒为其子求亲,她心念唐昌,欲以死殉,昌全知之,以婢女代嫁,怕日久暴露,即请旨还乡。端居升宜城县知县,端昌年已十八,接连进学中举,府中柳理刑欲以女妻之,端居知义子曾订盟于彩文,婉辞拒绝,恐遭报复,辞官而归。端昌中榜眼,入词林,上表弹劾权奸石、曹,权奸倒后,凤仪赦归,点为淮扬盐院。端昌悉彩文失散,誓不再娶,亦随之返里省亲。端居与昌全两亲家复会于乡里,各失一儿女又各过继一儿女,复欲连姻,儿女却各守旧盟不肯,后见《飞花咏》诗,知即意中人,始缔良缘,与凤仪、唐希尧亦得团聚。
书取名《飞花咏》,因昌谷与端容姑以唱和此诗定情,经一番磨难,借此诗而团聚,又名《玉双鱼》,因此系缔姻聘物,最后以之与生父母相认, “飞花咏夫妻小会合,玉双鱼父母大团圆”。亦同其他才子佳人小说,着重表现青年男女对自主婚姻的争取,强调男女主人公的才情和矢志不移。二人自七岁孩提便以奇才显露才华,诗词成为他们结合的纽带,虽历尽坎坷而痴情不变,最终完满结合。本书的突出之处在于,情节的曲折离奇。男女主人公各三易父母,三次联姻,几濒危境,最后竟各认对方父母为父母。确实够奇巧的了。在作者是为表现才子佳人结合之难,如书序所称: “金不炼,不知其坚;檀不焚,不知其香;才子佳人,不经一番磨折,何以知其才之慕色如胶,色眷才似漆!虽至百折千磨,而其才更胜,其情转深,方成《飞花咏》之为千秋佳话也”。其初次联姻, 出自双方父母之意,二人尚在童年,加之不久即各离异,故不曾有实际意义。二次联姻时在十一岁,知识初开,又各认义父母,身在异乡,既有双方义父母的赞许,更主要是二人自己的慕色眷才期结百年之好的主动行为。此次联姻影响深远,二人不久又遭受更大的打击,各再认义父母,虽身处逆境,而相思之情不已,并各拒婚于权势者,当最后义父母捏合他们时,初尚守盟拒绝,直至后来真相大白始结合。封建礼教的束缚并不曾成为他们结合的障碍,而主要是由于歹徒恶棍的作梗及权奸的迫害,虽写得较为浮浅,尚有一定认识价值。至于二人的三次认义父母,初看觉甚牵强,细读则觉作者为追求传奇的艺术效果,实在煞费苦心。昌谷过继给唐希尧,年仅七岁,与端容姑亦只邂逅一面,到十一岁时二人再度相遇,又各认义父母改换名姓,对以前的事自然没有印象。其十二岁时又认端居为义父,身边有家中旧仆,亦没有认出他,小说特别强调他操北音。至于容姑,被劫离家时十一岁,诸事自会记得,作者具体写出她两次认义父的心理活动,特别是认昌全为义父时,不肯说出生身父母的原因。虽太过奇巧,但尚不觉过分编造。
上一篇:《青楼市探人踪红花场假闹鬼》简介|鉴赏
下一篇:《飞龙全传》简介|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