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府演义》简介|鉴赏
明代白话长篇历史小说。全称《新编全像杨家府世代忠勇通俗演义志传》。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初刊,清嘉庆十四年(1809)书业堂重刊,八卷五十八个回目,有“万历丙午长至日秦淮墨客”序,每卷卷首则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据印章,秦淮墨客即纪振伦。目前尚难断定此书是他所作。
北宋杨家将祖孙三代英勇抗辽和西夏的故事,历史上确有其事(见《宋史·杨业传》)。在杨业死后六十五年,其孙杨文广还活着,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在《供备库副使杨君墓志铭》写道: “继业有子延昭,……父子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于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见《欧阳文忠公集·居士集》卷二十九),可见北宋期间杨家将英勇抗敌的故事已在民间相当的流传了。到了南宋,杨家将故事更加广为流传,而且成了勾栏瓦肆说书艺人的演述题材。据宋人罗烨《醉翁谈录》记载,南宋话本中有《杨令公》、 《五郎为僧》。到了杂剧盛行的元代,演唱杨家将的杂剧就有《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昊天塔孟良盗骨》、 《八大王开诏救忠臣》、《杨六郎私下三关》、《杨六郎调兵破天阵》、 《焦光赞活拿肖天佑》等多种,故事较为完整,人物基本齐全。明代中叶以后,昏君不理朝政,奸佞擅权,忠良贬逐,国势浸见衰微,强邻乘机而入,土木堡一仗,连英宗皇帝都作了俘虏。人们出于抗御强虏、谴责权奸、表彰忠烈的要求, 自然联想到宋朝廷的屈辱和杨家将的忠勇,便由文人杂采史实、野史和民间传说,把它们加以编排,使流传已久的杨家将故事以章回小说趋于初步定型,产生了《北宋志传》以及这部《杨家府演义》,为后来的戏曲及说唱文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这部小说叙述杨业称臣于宋后,父子八人保太宗游赏幽州昊天寺,遭辽兵袭击,杨大郎、二郎、三郎阵亡,四郎被俘,五郎去五台山为僧。宋将士伤亡惨重,辽主萧后发兵大举进攻中原。太宗即降旨潘仁美为征剿招讨使,杨业父子三人为先锋。因主帅潘仁美和监军王侁不谙军事,指挥失当;又欲害杨业父子,把埋伏在陈家谷的援军撤走,致使杨业孤军陷于狼牙谷绝境。七郎奉父之命,突围取救兵。潘仁美挟私仇谋害忠良,不但不发兵相救,反将七郎缚于树上,乱箭射死。杨业不见援军到来, 自知难以脱生,撞李陵之碑,以身殉国。六郎杀出重围,潜到京城,表奏朝廷,告倒奸佞,为父为弟昭雪。嗣后六郎继承父业,活跃在抗辽前线。真宗被围魏府,六郎率众相救。接着在破契丹天门阵和救十大臣的战斗中,六郎父子得到四郎、五郎的协助,又有杨门女将的参战,大获全胜,于是进军幽州,一举灭辽。其后,杨宗保征服柳州侬智高,十二寡妇征西,直至杨怀玉举家上太行山,结束全书。
《杨家府演义》通过北宋年间的民族斗争和封建政权内部的斗争,集中描写了杨业一门五代奋起抗击辽和西夏的南下、东进,父死子继,夫亡妻承,代代相传,直到取得最后胜利,歌颂了杨府世代“忠勇传家”和高尚的民族气节。这是作品的主要思想倾向。但是应该看到,杨家将的英勇忠贞和民族气节是以忠君为前提的。杨业先是效忠汉主,“宁死社稷”;归宋后,念念不忘“誓以死报”大宋皇帝。六郎临终时还教诲其子宗保“务宜忠勤王事”。不过,忠君思想往往同爱国主义交织在一起的。小说的最后部分突破了“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的封建伦理道德。杨怀玉不仅指责“朝廷听信谗言”,提出“辅之何益”,而且私自杀死企图诬害杨门的原丞相张茂,巧妙地瞒住年老的父亲,举家上太行山,过那种“伐木作室,耕种田地, 自食其力”的隐居生活。朝廷派周王劝他“入朝受职”,提醒他说: “汝不回去,甘为叛逆之臣,以负朝延乎?”怀玉义正词严地回答: “若以理论,非臣等负朝廷,乃朝廷负臣家也。”倾泻蓄积多时忿懑不平的情绪,表示不愿再受宋王朝的约束,声称“就是碎尸万段,决不遵依”!对忠君思想作如此的否定,在其他旧小说中是少见的。当然,小说也带有一些历史存留的糟粕,如君权神授的天命观、降妖斗法的迷信色彩等。
在艺术上,作者不再局限于史说杨业祖孙三代抗击辽夏的英勇业迹,吸收了某些野史和较多的传闻,进行大胆的突破,成功地塑造了包括全部妻子儿女在内的杨府英雄群像。如老将杨业,身经百战,出死入生,英勇顽强,救援遂城一仗,大败辽兵,连契丹萧太后也大加称赞他:“久闻此老号杨无敌,名不虚传。”这是有史可稽。小说还在史实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把他描绘成一个“交兵若遇红白令,生死由他不由命”的神通广大的传说人物。作品中着力渲染的是杨六郎。他从戎五六十年,战功赫赫,被真宗称之为“擎天之柱”。最使人崇敬的是,他考虑到“佳山乃三关冲要之地,与幽州隔界,臣往把守,使番人不敢南下”,便“辞尊居卑”,放弃朝廷任命他为高州节度使显职,而宁愿当佳山寨巡检这一“卑陋之官”。就是这样一个以国事为重,不图高官厚禄的忠勇虎将,屡遭奸人陷害。但他为了不负母命,顾全“忠勇之家”,还是奔赴前线,与绿林豪杰孟良、焦赞等共同保卫中原,威镇三关口,使敌人闻名丧胆。杨六郎的儿子杨宗保,十三岁随父出征, “行兵如神,百战百胜”;十四岁登坛拜帅,一个月内连破七十二天门阵,“自是军声大振,四夷惊骇”。告老后,遇南蛮北上,统帅狄青战败,仁宗亲往无佞府,见其须鬓皓然,意其不堪披甲帅兵。宗保老而志壮,在驾前绰枪跃马,威武不减当年,请缨南征。仁宗叹曰: “矍铄哉,是翁也!”
小说还塑造了英姿焕发的妇女群像。以令婆为首的杨门女将,她们不是深居闺阁的太太小姐,而是继承父兄、丈夫遗志,弓马娴熟,武艺精通,在战场上大施神威,奋勇杀敌的巾帼英雄。尤其是穆桂英,她“生有勇力,箭艺极精”,善使“三口飞刀,百发百中”,连杨六郎、杨宗保、孟良等都败在她手下。在攻打青龙阵、通明殿、白虎阵的战斗中,她箭射萧夫人,刀飞铁头太岁,为众将解围,作者赞扬她“战阵才交势已危,桂英于此显雄威。飞刀斩落妖元首,夺取英雄得胜归”。穆桂英在疆场上挺枪跃马、冲锋陷阵,充分表现出我国古代巾帼女将的无所畏惧、杀敌保国的英雄气概,历来为人民所喜爱、崇敬,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
孟良和焦赞这两个人物形象,写得生动传神,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原是杨六郎部下、镇守三关的将领,在小说中变成了绿林豪杰,后为六郎智伏,一心抗辽,战功斐然。他们在性格上有着草莽英雄所具有的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孟良鲁莽粗犷而又果断善变,如盗骕骦良骥,计赚“万里云”,入辽求发,同谢留比箭,上五台山借兵,取归令公骸骨,把他的胆大机警描写得淋漓尽致。焦赞质朴勇猛,嫉恶如仇,夜杀朝廷宦奸谢金吾后,恐连累街坊,在壁上写下了“明明写出真名姓,仔细参详莫浪求”的诗句。他和六郎一起被发配汝州后,藐视王法,私回三关,而且时时想回太行山去当“草头天子”,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
小说在刻划人物方面有所见长,文笔还简朴自然,语言尚通畅达意,但结构不够严谨,情节雷同之处较多,前后有疏于照应的地方。
上一篇:《智囊补》简介|鉴赏
下一篇:《板桥杂记》简介|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