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权》简介|鉴赏
社会小说,十二回。思绮斋著。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六月作新社初版。标“国民小说”。后附有“中国妇人会章程”。
《女子权》是一部以贞娘为主人公,写女子争取平等自由权利的理想之作。贞娘,湖北汉口地方人氏,聪明伶俐,颖悟异常。因毕业考核成绩超拔,拟被选送入北京高等女学堂深造。却不料为其父袁仲渔所拒,乃愤而投江。究其原因,是贞娘在学校运动会时,曾见那轩轩玉立,仪表不凡的少年海军生邓述禹,慕其英武,为之心动;后再经黄鹤楼邂逅重逢,有意无意间获得遗留的名片诗笺,携归失落中偶为仲渔所见,则被误作行止不端。贞娘投江后,幸为中国兵轮所救,而述禹又恰在轮上实习,于是慰抚照拂,悉心备至,然未尝言及爱情。船到天津,统带将贞娘托付其妹,并详情电告仲渔。其妹乃津报馆主夫人,随欲一试贞娘学问,嘱撰女权论文。一经刊载,竟遐迩轰动,群以女界斯宾塞称之。未几仲渔汇款已到,贞娘迳往北京入学。在校与诸同学甚相得,乃创言集资组织女子国民报,且亲主其笔。此报既出,风行全国, 日销数十万份。其时仲渔应召获补民政部侍郎,亦携眷来京;而述禹则已调往粤海边防务,常有信件传递。那知因伊犁暴动牵连,国民报副主笔被禁三月,即一命呜呼;贞娘缘父之故得以幸免,却无比愤慨。深感女权运动发展,仅以报章宣传尚且不够,还须各地周游联络。因趁万国女工会在俄开幕之机,出访俄法德英美诸国。讲演座谈,颇受欢迎,活动海外同胞及留学界中人协力同心,分呈吁请,以求早日开放实行。贞娘在美时,巧遇执行公务的述禹,然仅匆匆一晤,略叙契阔,旋即分手,各奔东西。回国后,又以其才识被选任皇后的翻译官,浸润熏陶,影响日深。再有华侨富孀巨资捐助,各地女工传习所遍布,知识程度渐开,生活能力增强。且得各方函电驰请,世界潮流浩荡,朝廷知无可拒,遂下许可诏。女子平等自由从此步上新的台阶。而贞娘亦奉后命与述禹成礼完婚,国人为之铸塑铜像,以志纪念。
《女子权》托理想出演在二十世纪的四十年代,实在是因为惯看了源远流长,根深柢固的专制与野蛮,而把希望寄于未来。浮泊在弃得恨叹的感喟间,飘零在纳宿休鬻的命运中,女子的悲苦于那不平等无自由的婚姻里倍觉惨淡沉痛。遵父母之命,循媒妁之言,往往隙末凶终。无见性情相洽,难得声气相投,但闻谷风阴雨比比,琴好瑟耽寥寥。一切种种,皆可归之于学术不讲,没有自治精神;工艺不兴,没有自养能力。不能自治自养,就不得不在在仰仗男子扶持,就不得不处处俯受男子约束,或玩物视之,或奴隶待之,或财产蓄之。若要跳出苦海,争得自由,除非大兴女学,教他个个有自治精神,广授女工,教他个个有自养能力, 自治自养而后方能趋于自立自由的平等境地。然则此事当须循序渐进,未容一蹴而就。于是,设理想,导先路,望振拔,脱覊勒,便笔底纸上话说遥遥三十年后。用理想作展现,缘观念而演绎,与其说只是毫无根据的幻想,倒不如说尚属差强人意的想象更为贴切。贞娘的女权之论从父母间体察领悟而来,贞娘的女权活动为一己的婚姻自由而起,是由此及彼,用小致大,乃远者近言,普遍具体,而亦步亦趋间却总不离建立自治精神,培育自养能力的根本目标。纵然能放眼域外风云,注目世界潮流,借他国异洲先例作比照,以海外内地力量为协助, 视野可谓开阔,思路亦称豁达,还毕竟基于报章实录而衍化生发,求持之有据,欲言之成理,忌凌空蹈虚,终行之未远。即便在贞娘闻听激进话语,恐怕冲突流血,反成阻力妨害,急忙追电更正的所谓调和折中,保守平允的局限里,亦可与见那求平和避激烈,尚须循序渐进,功到自成,否则过犹不及,欲速不达的先在宗旨的不谋而合。再将来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开放日的那一句“惟不得轻议选举权”以为注脚,犹疑踌躇间竟有了几分难得的清醒与冷静。极充分的期待与有保留的估计相融合,构成了作品的内容特色,而还似圆满的结局中亦存有缺憾的阴影,倒是为实际的发展提供了可以思考的余地。
《女子权》用理想的方式塑造主人公贞娘,并终以纪念铜像的建立,女界斯宾塞的美誉,欲为国人树起楷模典范,却往往因爱之太切,求正怕偏,反造成制肘牵臂,泥而不化的局面。贞娘在争取女权活动中,尽可以创报撰文,游说演讲,堪称勉力尽心,知难而进,很是流利活泼;而于往复私人情感里,则常常嗫嚅无言,裹足不前,所谓发乎其情,止乎礼义,惟见滞涩拘谨。亦曾有丰神状貌,印入脑筋,梦回读罢,思潮翩翩的魔头苦相;倒记得爱情发动,热血上涌,肢体酥软,不由自主的蓦地陶醉;且不说落水遇救,天假我缘的意外巧合;还犹闻书信往来,鼎力相助的殷殷情怀。总因了尚无婚姻自由的国律保障在前,即有寒灯孤馆,愁云惨雾之忧思,亦不敢先自迎合,公然晤面,仅以此心不死, 日后图报之语有待将来。便是异国他乡的交臂擦肩,也会面红耳赤,顾及嫌疑,难以启齿,无从说起。而当误传错听,惟恐好事不成,竟只能呕心沥血,但以一死作谢。天长日久,岁月蹉跎,待到皇后之命既颁,方有月圆花好,同心永结的盛典。贞娘那自由结婚最终实现之日,就是这女权运动相当成功之时,如此安排布置,固然蕴含着功德圆满,众望所归,悦天乐地,皆大欢喜的设计与考虑。但是毋庸讳言,新人物旧思想间难以割裂分离的血肉联系,在求名正言顺,无悖无逆,想顺理成章,亦步亦趋的行为展示中,业已显露无遗。这也正是继往开来的交替关头,承前启后的转型时期所具有的真实气息。
上一篇:《天豹图》简介|鉴赏
下一篇:《女才子书》简介|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