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梅庵忆语》简介|鉴赏
回忆录性散记。 清冒襄(1611—1693)撰,参见附录小传。一卷三十九则,中有杜濬的评语。有《如皋冒氏丛书》、《赐砚堂丛书》等多种版本。常见的有《香艳丛书》、 《说库》等本。 《美化文学名著丛刊》本,有赵苕狂的长篇考证文字,对了解本书的原委、内容及影响很有参考价值。
本书写成于顺治八年(1651)董小宛卒后不久。按照中国传统的小说观念和图书分类,属于“小说家类”。今天看来,仍具有一定的小说性。它对过去的小说、戏曲创作也产生过明显的影响。
全书可分五个大的段落,基本上按时间先后叙述的,但在许多地方又打乱了时间顺序。五个段落的主要内容如下。 (一)小序。略述全书梗概,并说明作者作书本意,不是要“漫谱情艳”,而是要表彰小宛的高风义节,并抒发自己的沉痛的追忆之情。(二) 写冒襄董小宛的遇合过程。冒襄在当时本是以气节自许的著名的文士,董小宛则是秦淮名妓,脂粉班头,也名满遐迩。但她厌弃风尘生涯,更痛恨达官贵人、风流子弟对她的蹂躏。因而徙往苏州,并经常躲往他处。明崇祯十二年(1639)冒襄去南京应试,两人只匆匆见过一面,虽然互相倾慕,却一隔三年未得晤面,也未通信息。二人再次相见时,小宛正值母亲新故,自己重病在身,冒襄一来,其病霍然而愈,决心不再与冒襄分离,而负债累累,债主纠缠不休,又一时很难“落籍”,冒襄亦有要事去办,遂再次分手。最后,在当时文坛盟主钱谦益及其它人大力相助下,二人终于结合。人们认为这是才子佳人最好的遇合。(三)写冒、董平居生活。他们的相爱不在色相,而是对对方人格的倾慕。正如小宛所说: “敬君之心,实逾于爱君之身。”在这一部分中,作者着力写小宛善于女工,善于治家,善于与家人上下和睦相处,得到众人的爱戴和欢心的情形。还特别写到小宛是个才女,她与冒襄共同编撰《四唐诗》(相当于全唐诗),自己还独自编辑了《奁艳》一书,记载历代才女之事。 《忆语》中还写到小宛爱花、爱月、爱香、爱茶等甘于淡泊的秉性。 (四)写明清易代之际的动乱情形及冒家所受的灾难。冒家两次流亡,历经艰险,流徙中,冒襄总是先顾父母妻子,对小宛这个心爱的人几乎置之不顾,小宛对此并无怨言,并表示理应如此。在五年当中,冒襄因病三次濒死。都是小宛一手护理、医治得愈,小宛却因此劳瘁伤身, “星靥如蜡,弱骨如柴”,顺治八年正月二日,这颗女界才星,终于殒落了,年仅二十七岁,临终,还担心因她之死而增加冒襄的病痛,又怕冒襄再病重时无人护持。可谓一往情深。 (五)以前四段,都是记实性文字,到了第五大段,却转而言“鬼”了。主要写两件事,一是他们二人分别三次在关帝庙求签,得的却是相同的谶语;
忆昔兰房分半钗,如今忽把音信乖。痴心指望成连理,到底谁知事不谐。
这是不祥之兆。 “忆语”的“忆”字就从此而来。二是,冒襄一次离家在外,梦中回家, 不见小宛,大呼: “岂死耶?”一恸而醒。回家后,小宛说,同夜也梦见被人劫夺,因藏在一处,幸而脱身。这是小宛死前一年的事。这些事,也事出有因。是当时的社会动乱,在他们心理中的反映。再加上吴梅村、龚鼎芝等著名人物为小宛所写的诗词中,有许多话,可以理解为小宛未死而是被有权势者夺去了。因此,便产生了顺治皇帝的董鄂妃即小宛的说法。经孟森考证, 此说非实。最近有人认为,小宛虽非被清官夺去,却是被满洲权贵夺去了。其根据是,冒襄八十一岁时,有如下一首诗:
冰丝新扬藕罗裳,一曲开筵一举觞。曾唱阳关洒别泪,苏州寂寞当还乡。
此诗是冒襄死前二年写的。是否可信,可供参考。但可以证明,《忆语》中“余有生之年,皆长相忆之年也”这些话是实在的。
本书以真挚的情感、清丽的文笔,写出了冒襄、董小宛这两个人物形象。特别是董小宛的形象,确实是可敬可爱的。著名遗民文学家杜濬在评语中,一再称之为“奇人”, “奇女”,并将她与薛涛、李清照、 王嫱、 绿珠、红线、红绡等人相比,并非纯属奉承之语。象冒、董这样的“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在当时是很多的。 《板桥杂记》、《虞初新志》等书中多有记载,这反映了那个浇薄、离乱之世的许多才人、才女的命运和初步觉醒。另外,本书不仅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气,也侧面地、艺术的记叙了当时两个民族、两个阶级的生死搏斗中的某些血淋淋的事实。富有文献价值。因此,不能仅仅看成是一种“艳情”作品。
关于董小宛的事迹,在张明弼《董小宛传》,余怀《板桥杂记》、陈维崧《妇人集》等书中,也有记载,详略不同,可以参看。前两种,本辞典已列条。
本书对后世小说、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文言作品中,有不少仿作,如《香畹楼忆语》、 《秋灯琐忆》、 《眉珠庵忆语》等等。戏曲有《影梅庵》、《山花锦》、 《朴巢记》等,都是搬演董小宛故事的。
上一篇:《广虞初新志》简介|鉴赏
下一篇:《志怪》简介|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