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巢鸾凤》简介|鉴赏
写情小说,二十章。于星海著。1916年9月上海小说丛报社初版。有邝拿翰《序》及闵莹、赵巽、作者题诗各四首。
作品以辛亥革命为历史背景,叙述了一个五角恋爱的凄惨故事。
清朝末年,出身于清江望族的贾某,先是家道中落,继又一病身亡。留下了年轻寡妻贾氏、六岁孤女翠儿和四岁孤儿驹儿。亲族和婢仆欺负孤儿寡妇,又将其家产侵吞、卷逃一空。娘儿三口无以为生,贾氏只好拖儿带女,前往皖北投奔娘家。行至芜湖,盘缠用尽,只好忍痛卖掉驹儿。“余”的父亲出于恻隐之心,将贾氏母女收养。年余,贾氏也死,翠儿更加举目无亲。所幸“余”的父母慈善,待翠儿如同己女;加之“余”与翠儿同庚同读,亲如手足。随着年龄的增长,“余”与翠儿之间渐生倾慕之情。“余”的父亲虽然不乏恻隐之心,但贫富贵贱观念根深蒂固,坚决反对翠儿成为自己的儿媳妇。于是乘“余”生病之机,将翠儿转送于邻居易寡妇,并情愿倒贴大洋五百元,唯一的条件是易寡妇必须带着翠儿离开当地。易寡妇人财两得, 自然喜出望外。于是认翠儿为干女儿,并替她改名为易翠秋,投奔到淮安亲戚顾家去了。
顾家是个富裕大户,却只有娘儿两口。子名顾辉华,与易翠秋年纪相仿,性格相投,故一见钟情,形影不离。顾母虽然心中不喜,却也一时无可奈何。不料易翠秋见异思迁,又一厢情愿地移情于当地青年军人倪秋石,而倪秋石却一无所知。顾辉华很快觉察出易翠秋的感情变化和内心秘密,但他对情敌倪秋石也一无所知。他只以为易翠秋专爱纠纠武夫,于是考取了南京陆军第四中学,以博美人之一盼。顾母以为借此可以把儿子与易翠秋分开,故也不反对儿子离家。因此顾辉华从学校寄给易翠秋的许多情书,均被其母从中截留。以致易翠秋的感情法码越来越偏离顾辉华,而倾斜于倪秋石。
顾辉华虽然在爱情方面不甚得意,但他在思想方面却突飞猛进。清政府的腐败,祖国的危机,激起了他的爱国热情,使他投身于学生爱国运动,甚至勇敢地写出了“讨满帝之檄”,并要求学校当局转呈两江总督张之洞。幸亏学校当局有意庇护,以“禁闭三天”的轻微处罚遮掩了过去,才避免了杀头之祸。不久又得革命党人赵伯先的介绍,加入了同盟会,更立志献身于革命事业。因此一毕业,便东渡日本,专门从事革命活动。在那里,顾辉华才遇到了倪秋石,但并不知道倪秋石就是自己的情敌。二人既是同乡,又是同盟会战友,故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倪秋石因酒后泄漏了组织的机密,被会友活埋。顾辉华冒险将倪救活,并帮他回国。不料倪秋石回到故乡,便与易翠秋订了婚约。
不久,武昌起义爆发,顾辉华和倪秋石都投身于革命战争,顾任队官,倪为其副官。二人配合默契,身先士卒,战功赫赫。顾辉华因受伤住院,恰好由同乡护士郭绚霞护理,并受到了郭的热恋,同时又从郭的口中得知了倪秋石和易翠秋订婚的消息。顾辉华虽然承受着失恋的痛苦,但仍不能忘情于易翠秋,因而也拒绝了郭绚霞的爱情。同时带伤重返前线,并不惜违反军规,又两次救了倪秋石的性命,然后从容自尽,以谢渎职之罪。而就在顾辉华自尽的同一天,其母也病故。于是顾家的财产由易翠华继承。不久,倪秋石和易翠秋成婚,但时仅数月,易翠秋也一病身亡。郭绚霞则回到家乡,终生不嫁。三男二女的一桩爱情婚姻纠葛,终以二死三单而告终。
本书虽未跳出当时那种“爱情加革命”的小说模式,并带有鸳鸯蝴蝶派多角恋爱的浓厚色彩,但它接触了不少社会问题乃至重大的社会事件。如同盟会的革命活动、辛亥革命的战争场面、嫌贫爱富的封建观念、人情冷暖的社会风气等。其主导倾向是宣传爱国主义,批判封建主义,肯定民族民主革命。尤其难能可贵的是,作品不仅塑造了顾辉华这样一个革命党人的形象,而且表现了旗官、目兵等无名英雄的动人事迹。比如那位旗官已“饮数弹,犹自勉强支旗。迨血肉狼藉,创伤过剧,始颓然倒地”,而军旗依然紧紧攥在他的手中。这在同时期的作品中是极其罕见的。作品的主要艺术特点,是它借用了电影的“蒙太奇”手法,以倒叙为主,兼用插叙、追叙等手法,从而使结构富有变化,避免了平铺直叙。这一点显然符合当时小说形式渐趋多样化的潮流。但全书纯用文言体,且诗词过多,则又与小说通俗化的趋势背道而驰。
上一篇:《彼何人斯》简介|鉴赏
下一篇:《敞帚轩剩语》简介|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