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职
【原文】
韩柳欧苏,固文人之最着[1];起翦颇牧,乃武将之多奇[2]。
【注释】
[1]韩柳欧苏: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轼。固:确实。
[2]起翦颇牧:指战国时期秦国的大将白起、王翦和赵国的大将廉颇、李牧。乃:是,就是。
【译文】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欧阳修、苏轼,确实是文人中最着名的几个;战国时代的白起、王翦、廉颇、李牧,都是武将之中多智谋的奇才。
【解读】
“战国四大名将”是白起、王翦、廉颇、李牧,在战乱连年,硝烟滚滚的时代,他们不是死在敌人的刀剑之下,就是把敌人杀死在自己的刀剑之下。他们驰骋疆场,威猛勇敢,为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世代敬仰的勇士。
【原文】
范仲淹胸中具数万甲兵[3],楚项羽江东有八千子弟[4]。
【注释】
[3]范仲淹: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今属江苏)人。唐宰相范履冰之后。北宋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文学家。胸中具数万甲兵:北宋宰相范仲淹能文能武,在镇守延州抗拒西夏时,被西夏人称为“腹中自有数万甲兵”。具,备有。甲兵,铠甲和兵器,引申为全副武装的兵士。
[4]项羽: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着名政治人物。我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江东有八千子弟:秦二世元年(前209),项羽跟随叔父项梁杀死了会稽郡守殷通起义,收吴中子弟八千人,率领他们在巨鹿战役中一举摧毁了秦军的主力。江东:古时候指长江下游的芜湖、南京以下的南岸地区。
【译文】
北宋宰相范仲淹能文能武,在镇守延州抗拒西夏时,西夏人称他“胸中具有数万甲兵”,不敢进犯;西楚霸王项羽领着江东八千子弟起兵反秦。
【解读】
项羽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将领,“霸王”一词,专属项羽。秦末时,项羽跟从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公元前207年在重要的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朝灭亡之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来在楚汉战争中被汉王刘邦击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勇武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赞誉。项羽在战场上所向无敌,在政治上却是幼稚的,甚至是愚蠢。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自立为王等等,失尽人心。然而政治上的失败,却无法遮掩项羽在军事上的才华。24岁起兵反秦,27岁成为分封十八路诸侯的西楚霸王,30岁自刎乌江。他是一位当之无愧的英雄豪杰。
【原文】
孙膑吴起,将略堪夸[5];穰苴尉缭,兵机莫测[6]。姜太公有《六韬》[7],黄石公有《三略》[8]。
【注释】
[5]孙膑:战国时代齐国着名的军事家,着有《孙膑兵法》。吴起:战国时代魏国着名的军事家,着有《吴子兵法》。将略:用兵的策略。将,指挥、用兵。
[6]穰苴:即田穰苴,春秋齐景公时担任大司马,齐国着名军事家,着有《司马穰苴兵法》。尉缭:战国时期魏国着名的军事理论家,着有《尉缭子》。
[7]姜太公:商末周初人(生卒不可确考),本名吕尚,姜姓,吕氏,字子牙,一名望,被尊称为太公望,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辅佐周武王灭掉了商,后封于齐。我国历史上最享盛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六韬》:着名兵书,相传为周朝姜子牙所着,但一般认为是有人托名姜子牙所着,作者已经不可考证,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内容有文韬、武韬、龙韬、虎韬、豹韬、犬韬。
[8]黄石公:(前292-前195),齐国人(今山东淄博),姓崔名广,字少通,因避秦时苟政暴虐,曾隐居湖北谷城黄石山,世称黄石公,后又在太湖夏黄修道,故曰夏黄公,简称“黄公”。《三略》:即《黄石公三略》,是古代的一部着名兵书,与《六韬》齐名。最早提及此书的是司马迁。《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
【译文】
孙膑和吴起都具有将才,带兵和打仗都值得夸奖;穰苴和尉缭都是很有奇才的军事家,他们用兵的计谋变化莫测。姜太公编着了治理天下的书《六韬》;黄石公编着了传世的兵书《三略》。
【解读】
《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该书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三略》一书杂采儒家的仁、义、礼;法家的权、术、势;墨家的尚贤;道家的重柔;甚至还有谶纬之说。全书讲政治策略手段较多,而直接讲军事的反而较少。《六韬》通过周文王、武王与吕望对话的形式,论述治国、治军和指导战争的理论、原则,是一部具有重要价值的兵书,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受到历代兵家名将的重视,司马迁《史记·齐太公世家》称:“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六韬》被列为《武经七书》之一,为武学必读之书。《六韬》在国外也有深远影响,16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日、法、朝、越、英、俄等多种文字。今本《六韬》共分六卷。文韬——论治国用人的韬略;武韬——讲用兵的韬略;龙韬——论军事组织;虎韬——论战争环境以及武器与布阵;豹韬——论战术;犬韬——论军队的指挥训练。
【原文】
韩信将兵[9],多多益善[10];毛遂讥众[11],碌碌无奇[12]。
【注释】
[9]韩信:刘邦手下的一名军事指挥家,善于带兵打仗,为刘邦战胜项羽立过大功。将兵:率兵,带兵。
[10]多多益善:兵越多越好。益,越,更加。
[11]毛遂:战国时代赵国公子平原君的门客。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去楚国求救。临行,平原君要从门客中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随从,毛遂自告奋勇,推荐自己。到了楚国,平原君与楚王谈判,开始谈得并不顺利。毛遂按剑上前,列举秦国欺负楚国的往事,终于使楚王答应出兵解除邯郸之围。讥众:讽刺众人。毛遂劝说楚王与赵国订立盟约之后,招手让平原君的十九位随从上殿,当面讽刺他们碌碌无为,不能替平原君出力。
[12]碌碌无奇:平凡,无特殊才能。
【译文】
韩信率兵打仗,兵越多越好;毛遂讥讽一同去的众门客,都平凡,没有特殊的才能。
【解读】
韩信是西汉功臣,(前231-前196),淮阴(今江苏淮安)人,中国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着名战例和策略,据传为尉缭高徒。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汉高祖刘邦战胜主要对手项羽后,韩信被一再削弱,贬为淮阴侯;最后被安上谋反的罪名,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骗入宫内,处死于长乐宫钟室。韩信是我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后人奉为“兵仙”、“战神”。“王侯将相”韩信一人全任。“国士无双”、“功高无二,略不世出”是楚汉之时人们对他的评价。
【原文】
大将曰干城[13],武士曰武弁[14]。都督称为大镇国[15],总兵称为大总戎[16]。都阃即是都司[17],参戎即是参将[18]。千户有户侯之仰[19],百户有百宰之称[20]。以车为户曰辕门[21],显揭战功曰露布[22]。
【注释】
[13]干城:盾牌和城墙。干指盾牌,城指城墙,都是用来抵御外敌的,因此用作大将的代称。
[14]武弁(biàn):古代武士所戴的帽子,代指武士。弁,皮弁,用来制作帽子。
[15]都督:古代的军事长官。
[16]总兵:总兵官的简称,负责掌管一镇的军务。总戎:统帅。戎,军队,士兵。
[17]阃(kǔn):借指领兵在外的将帅或外任的大臣。都司:官名。隋大业三年(607),置尚书左、右司郎于尚书都省,辅助尚书左、右丞处理省内各司事务,简称都司。唐宋的尚书省亦称尚书都省,其左右司为尚书省各司的总汇,因称都司。明代都指挥使司为一省掌兵的最高机构,简称都司。又清代绿营军官职位次于游击,称为都司,秩四品,位次游击,分领营兵。
[18]参将:明代镇守边区的统兵官,无定员,位次于总兵、副总兵,分守各路,掌理本营军务。
[19]千户:宋、元、明时千名士兵编为千户所,千户是千户所的长官。户侯:享有食邑千户所的侯爵。仰:泛指对上,这里指上者之威。
[20]百户:元、明时百名士兵编为百户所,千百户是百户所的长官。百宰:主持管理一百户人家。
[21]以车为户:以战车卫门。车,兵车,战车。户,指门。辕门:古代帝王巡狩、田猎的止宿处,以车为藩;出入之处,仰起两车,车辕相向以表示门,称辕门。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
[22]显揭:公开发布。露布:不封口的文书,后多指捷报、檄文等。
【译文】
掌握重大兵权的大将,担负保卫国家的重任,称为干城;头戴武冠的士兵,称为武弁。古代的军事长官又称为大镇国,负责掌管一镇军务的官称为大总戎。都阃是都司的俗称,参戎指参将;千户有户侯的仰望,百户有百牢的称号。以战车卫门称为辕门;公开发布战争的功绩,称为露布。
【解读】
户、侯都是古代官职爵位,如千户侯、万户侯。汉代谚语:“陈夏千亩漆,与千户侯等。”千户侯,古代的封号,意为食邑千户的侯爵,有向一千户以上的人家征税的权力。食邑万户以上,号称“万户侯”,汉代侯爵最高的一层,简单说就是大官。万户侯在封建社会作为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掌握着大量的社会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关税及自然资源),万户侯后泛指高官贵爵。毛泽东《沁园春·长沙》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原文】
下杀上谓之弑,上伐下谓之征[23]。交锋为对垒,求和曰求成[24]。战胜而回,谓之凯旋;战败而走,谓之奔北[25]。为君泄恨,曰敌忾;为国救难,曰勤王[26]。胆破心寒,比敌人慑服之状;风声鹤唳,惊士卒败北之魂[27]。汉冯异当论功,独立大树下,不夸己绩[28];汉文帝尝劳军,亲幸细柳营,按辔徐行[29]。
【注释】
[23]弑: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征:君上对臣下的讨伐。
[24]对垒:两军相持,交战。垒,营垒。求成:求和。成,平定,讲和。
[25]凯旋:战争获胜,军队奏着得胜乐曲归来。亦泛指获胜归来。凯,军队得胜所奏的乐曲。旋,返回。走:跑,这里指逃跑。奔北:临阵逃脱。亦说“败北”。北,败逃,败走。
[26]泄恨:发泄内心的愤恨。乱忾(kài):对敌人的愤恨。勤王:原指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受到了危险时,臣子起兵救援。
[27]胆破心寒:胆吓破了,心脏变得寒冷。形容由于恐惧而伏帖的样子。慑服:因恐惧而屈服。风声鹤唳:风声和鹤叫。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东晋时,前秦皇帝苻坚率兵百万,攻打东晋,却在淝水大败。在溃逃时,秦兵听到风声鹤叫,都以为是东晋的军队追过来了。唳,鹤叫声。败北:战败逃跑。北,败逃,败走。
[28]冯异:(?-34),字公孙,汉族,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东汉开国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在刘秀统一天下的过程中,任征西大将军,为刘秀平定关中立有大功,封应侯。为人谦逊,不夸自己的功劳。诸将并坐论功,他常常退避树下,军中誉为“大树将军”。
[29]汉文帝:名刘恒,西汉皇帝。劳军:慰劳部队官兵。幸:指帝王驾临。细柳营: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入侵,汉文帝任命河内郡守周亚夫为将军。军队驻扎在细柳(古地名,在今陕西咸阳市西南渭河北岸),军纪严明。按辔(pèi)徐行: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辔,马缰绳。
【译文】
封建时代称臣杀君、子杀父母叫做弑;君主上属对臣子下属的讨伐叫做征。两军交战相持不下叫对垒,失败向交战的对方请求停战叫求成。打了胜仗高唱凯歌归来称作凯旋,战败逃跑称作奔北。帮助君主攻打敌人发泄愤恨叫做敌忾,拯救危难中的国君称为勤王。胆破心寒,比喻敌人畏惧屈服的样子;风声鹤唳,形容士兵战败逃跑时的惊慌失措。东汉开国名将冯异,当诸将并坐论说功劳时,他常常独自退避大树下,从不夸耀自己的功劳;汉文帝曾慰劳将士,亲自驾临周亚夫的细柳营,细柳营军纪严明,汉文帝轻轻按着缰绳,让马慢慢地走。
【解读】
我国历史上从来不乏有特色的将领,他们往往都有自己的绰号,比如“常胜将军”、“威武将军”、“飞将军”……可是有一位却被叫做“大树将军”。他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麾下、“云台二十八将”之一的冯异。原来,当年跟随刘秀的开国名将有二十八位,号称“云台二十八将”。征战间隙,诸将常常聚在一起聊天,话题无非是自述战功,胡吹乱侃。每当众将争功论能之时,冯异总是一个人默默地躲到大树下面。于是,士兵们便给他起了个“大树将军”的雅号。冯异字公孙,颍川父城(今河南宝丰东)人,生年不详。史载他好读书,精通《左氏春秋》、《孙子兵法》。在“云台二十八将”中,冯异与刘秀是认识比较早的。俗话说“每逢大事有静气”,在刘秀诸将中,冯异总是能够保持头脑的冷静,深得刘秀赏识。而冯异也不负刘秀厚望,在刘秀创业过程中,最重要的三步棋全都是在冯异的帮助下完成的。第一步,韬光养晦。第二步,巡行河北。第三步,黄袍加身。冯异与众将一起,推戴刘秀在鄗(今河北柏乡)即皇帝位,改元建武,是为汉世祖光武皇帝。冯异是东汉佐命虎臣,他作战勇敢,常为先驱,善用谋略,料敌决胜,治军严明,关心民瘼,东汉创业,其功至巨。同时他为人谦退,从不居功自傲,不愧为一代良将。
【原文】
苻坚自夸将广[30],投鞭可以断流[31];毛遂自荐才奇[32],处囊便当脱颖[33]。羞与哙等伍[34],韩信降作淮阴[35];无面见江东[36],项羽羞归故里[37]。韩信受胯下之辱[38],张良有进履之谦[39]。
【注释】
[30]苻坚:(338-385),字永固,又字文玉,小名坚头,十六国时期前秦世祖宣昭皇帝,357年-385年在位。苻坚在位前期励精图治,使前秦基本统一北方;但后来在伐晋的“淝水之战”中大败,从此一蹶不振,又遭到之前投降的鲜卑、羌人的背叛而出逃,最后被羌人姚苌所杀,终年48岁。
[31]投鞭可以断流:建元十九年(383),苻坚征调九十万大军攻打东晋王朝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意思是,把所有的马鞭投进长江里,能够截断水流。后来就用投鞭断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32]毛遂:战国时期薛国人(今山东省枣庄市人),年轻时游赵国,身为赵公子平原君赵胜的门客,居平原君处三年未得崭露锋芒。然而,公元前257年,也就是赵孝成王九年,他自荐出使楚国,促成楚、赵合纵,声威大振,并获得了“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的美誉。
[33]处囊便当脱颖:锥子放在口袋里便会穿透布袋露出锥尖。脱颖,亦作“颖脱”,比喻有才能的人得到机会,即能显示出来。颖,原指禾穗的芒尖,这里指锥子尖。
[34]羞与哙等伍:和樊哙处于同等的地位而感到羞耻。伍,同列,等辈。汉朝建立之后,刘邦收回了韩信的兵权,并封他为楚王。后来怀疑韩信谋反,刘邦利用陈平的计谋把他抓回朝中,降为淮阴侯。韩信从此经常装病不参加朝见和侍行。韩信曾经拜见以前的部属樊哙,樊哙用跪拜的礼节迎送,口称臣子。韩信出了门,苦笑着说:“我这一生竟然与樊哙这类人处于同等地位!”。
[35]韩信:(约前231-前196),汉族,古淮阴(今江苏省淮安市)人。军事家,是西汉开国名将,汉初三杰之一,留下许多着名战例和策略。韩信为汉朝立下汗马功劳,历任大将军、左丞相、相国,封齐王、楚王、淮阴侯等,却也因其军事才能引起猜忌,被吕雉(即吕后)及萧何合谋所杀。
[36]无面见江东:没有脸见江东父老。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击败,从垓下突围到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停船靠岸等他过河。项羽说:“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老怜我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就自刎而死。
[37]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古代杰出军事家及着名政治人物。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秦亡后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故里:家乡。
[38]胯下之辱:韩信当年在淮阴的时候,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靠他们的人多势众,侮辱韩信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仔细打量了那屠夫,就弯着身子从屠夫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后来韩信被封为王,回到楚都,召见那个曾经侮辱自己的人,任命他做了楚国的中尉。
[39]张良:(前250-前186),字子房,汉族,传为汉初城父(今河南宝丰)人,也有说为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汉高祖刘邦的谋臣,秦末汉初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封留侯。“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进履之谦:给人穿鞋子的谦逊。张良早年在博浪沙(今河南原阳东南)刺杀秦始皇,没有成功。逃到下邳。有一天,在下邳桥上遇到一位老人。老人故意让鞋子掉到桥下,对张良说:“孺子下取履!”张良强忍着心中的不快,把鞋子捡上来。老人又说:“履我!”张良又强忍着,给他穿好鞋子。这位老人就是黄石公,后来送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
【译文】
前秦世祖宣昭皇帝苻坚征调九十万大军攻打东晋,夸耀自己兵多将广时说,把所有的马鞭投进长江里,能够截断水流;毛遂推荐自己有旷世奇才时说,锥子放在口袋里便会穿透布袋露出锥尖,只要有机会,自己就会像布袋里的锥子一样显露出来。韩信被降作淮阴侯时,因和樊哙处于同等的地位而感到羞耻;楚汉战争中西楚霸王项羽兵败后,羞于回归故里时说,没有脸见江东父老。韩信年少的时候,曾忍受从屠夫胯下爬过去的耻辱;张良在下邳桥上,有为老人拾鞋、穿鞋的谦恭。
【解读】
韩信是“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更是一位能屈能伸的大丈夫。年轻时,淮阴有一个年轻的屠夫,他侮辱韩信,说道:“你的个子比我高大,又喜欢带剑,但内心却是很懦弱的啊。”并靠他们的人多势众,侮辱他说:“假如你不怕死,那就刺死我;不然,就从我的胯下爬过去。”韩信注视他一会,俯下身子从对方的胯下爬过去。集市上的人都讥笑韩信,以为韩信的胆子真的很小。之后,韩信找到刘邦,把萧何给他的推荐信呈上去,最后当上了大将军;如果韩信当初杀死那个小混混,杀人偿命,韩信也不会当上大将军,更不会帮助刘邦攻打项羽,一统天下。大丈夫就是能屈能伸,真英雄是不会逞一时之勇,而是忍字当头,高瞻远瞩,胸襟博大。
【原文】
卫青为牧猪之奴[40],樊哙为屠狗之辈[41]。求士莫求全[42],毋以二卵弃干城之将[43];用人如用木,毋以寸朽弃连抱之材[44]。总之,君子之身,可大可小;丈夫之志,能屈能伸[45]。自古英雄,难以枚举[46];欲详将略[47],须读《武经》[48]。
【注释】
[40]卫青:(?-前106),字仲卿,汉族,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市)人,西汉军事家。生年不详,卒于公元前106年(西汉武帝元封五年)。他是西汉时期能征惯战,为汉朝北部疆域的开拓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将领,也是中国历史上为人熟知的常胜将军。率军与匈奴作战,屡立战功,但从不结党干预政事。他对士卒体恤较多,威信很高。牧猪之奴:放猪的奴仆。卫青年少时家境贫寒,曾经以给人放羊为生。按《史记》,“牧猪之奴”应为“牧羊之奴”。
[41]樊哙:(前242-前189),汉族,沛县(今江苏省沛县)人。西汉开国元勋,大将军,左丞相,着名军事统帅。为吕后妹夫,深得汉高祖刘邦和吕后信任。后随刘邦平定臧荼、卢绾、陈豯、韩信等,为大汉开国皇帝汉高祖刘邦第一心腹,楚汉时期仅次于项羽的第二猛将,是一位大汉名将。封舞阳侯,谥武侯。屠狗之辈:杀狗的人。樊哙曾经以杀狗为业,后随刘邦起义,任左丞相,封舞阳侯。
[42]求士莫求全:战国时期,子思曾经向卫侯推荐苟变为将,说他可以指挥五百两战车。卫侯认为苟变为吏的时候曾经吃过百姓两枚鸡蛋,不可重用。子思说:“圣人官人,如大匠之用木,取所长,弃其短。君以二卵弃干城之将乎?”卫侯采纳了子思的建议,任苟变为将。
[43]二卵弃干城之将:因两枚鸡蛋而放弃捍卫国家的大将。
[44]连抱:两人合抱。
[45]能屈能伸:能弯曲也能伸直。指人在不得志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施展其抱负。
[46]枚举:一一列举。
[47]将略:将士的谋略。
[48]《武经》:即《武经七书》,北宋朝廷官方颁行的兵法丛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它由《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着名兵书汇编而成。
【译文】
西汉军事家卫青年少时家境贫寒曾给别人当牧羊的奴仆,舞阳侯樊哙少时家贫曾当过杀狗的屠夫。求才不必苛求十全十美,不要因两枚鸡蛋而放弃捍卫国家的大将;用人好比使用木头,切勿因寸许朽木而抛弃掉两人合抱的好木材。总而言之,品德高尚的君子,可大用,也可小用;有雄心大志的大丈夫,在不得志时能忍耐,在得志时能施展其抱负。自古以来的英雄辈出,很难一个个列举;如要详细了解将士的谋略,就一定要诵读《武经七书》这样的兵书。
【解读】
清朝的官制是我国古代最为完备的,比较有代表性。官员品级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文武官员都是如此。但同一品级的文官要比武官更受重视,权力范围也更广泛些,所以总的来说武官地位是不如文官的。具体清代武官品级如下:正一品——领侍卫内大臣。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首都卫戍司令。清代只有满族将领才能担任这个职务。从一品——将军、都统、提督。大致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军委委员、陆军各军区司令、海空军司令的级别。正二品——副都统,总兵。从二品——副将。相当现在的各集团军首长。正三品——参将。从三品——游击。大致相当现在的师级领导。正四品——都司。从四品——城门领。也许相当于团级吧,以下就不一一对比了。这只是大致的比较,不能与现在的级别一一对应。正五品——守备。从五品——守御所千总。正六品——门千总、营千总。从六品——部千总。正七品——把总。从七品——盛京游牧副尉。正八品——外委千总。从八品——委署骁骑尉。正九品——外委把总。从九品——额外外委。这些武官都有自己设在军营内的住所,但三品以上才能称为“府”。这些武官的出身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世袭的军职,如贵族子弟或父亲因公殉职,都可以被直接授予官职品级。第二种是科举夺魁而得官。科举分文武两种,参加武科举,考上进士以上级别者,可以授予武职。第三种是从士兵中选拔有才能的立功者,授予武官品级,也就是“行伍出身”。清代早期的官场是很清廉的,武官都凭才能和战功来获得升职。即使贵族子弟,也绝没有无功受禄的事。但后期官场腐败,贿赂成风,武官升职的“渠道”也就很复杂了。
上一篇:幼学琼林《朝廷》译文赏析
下一篇:幼学琼林《珍宝》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