讼狱
【原文】
世人惟不平则鸣,圣人以无讼为贵[1]。上有恤刑之主,桁杨雨润;下无冤枉之民,肺石风清[2]。虽囹圄便是福堂,而画地亦可为狱[3]。与人构讼,曰鼠牙雀角之争;罪人诉冤,有抢地吁天之惨[4]。狴犴猛大而能守,故狱门画狴犴之形;棘木外刺而里直,故听讼在棘木之下[5]。乡亭之系有岸,朝廷之系有狱,谁敢作奸犯科;死者不可复生,刑者不可复赎,上当原情定罪[6]。囹圄是周狱,羑里是商牢[7]。桎梏之设,乃拘罪人之具;缧绁之中,岂无贤者之冤[8]。两争不放,谓之鹬蚌相持;无辜牵连,谓之池鱼受害[9]。
【注释】
[1]鸣:呼喊。
[2]恤刑:指用刑慎重。桁(hánɡ)杨雨润:本意是桁杨像细雨润物。后比喻贤明的君主慎用刑而罪犯受感化,如雨水滋润万物。桁杨,古代加在囚犯颈上或脚上的刑具。肺石:古代放在朝廷门外的石头,因为颜色发红、形状像肺而得名,百姓可以敲击石头鸣冤,也可以站在石头上控诉地方官吏。
[3]囹圄(línɡ yǔ):监狱。福堂:幸福的地方。画地亦可为狱:上古的时候民风淳朴,在地上画个圈就可以当成牢狱。
[4]鼠牙雀角:原意是因为强暴者的欺凌而引起争讼,后比喻打官司的事。鼠、雀,比喻强暴者。抢地吁(yù)天:以头碰地,口呼天。形容状况极为凄惨。
[5]狴犴(bì àn):传说中的一种野兽,善于守门,生得勇猛肥大。
[6]乡亭:古代基层的行政单位,汉朝十里设一亭,十亭设一乡。系:栓、拘囚。这里指关押犯人的地方,即监牢。岸:古代称乡亭拘押罪犯的地方为岸,称朝廷官府拘押罪犯的地方为监狱。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原情定罪:根据犯人的动机和情节,慎重量刑定罪。
[7]羑(yǒu)里:古城名,商纣王曾经把周文王囚禁在此。
[8]桎梏:脚镣和手铐。缧绁(léi xiè):捆绑犯人的绳索,借指监狱。
[9]鹬蚌相持:源于“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都不相让,渔翁来后把两个都捉住。比喻双方争执,两败俱伤,便宜第三者。鹬,一种水鸟,长嘴灰背,喜欢吃小鱼和贝类。池鱼受害:源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传说春秋时,宋国城门失火,用护城河的水灭火,水干了,鱼也就死了。比喻无缘无故受连累。
【译文】
普通人如果遇到不公平的事情就会发出不满的呼声,圣人认为人世间没有官司打是最宝贵的。上面如果有谨慎施行刑罚的君主,罪犯就会像万物得到细雨滋润一样,被感化而向善;下面没有蒙受冤屈的百姓,衙门里用来喊冤的肺石就会冷冷清清。虽然幽苦能使人弃恶从善,监狱便是幸福的天堂;但上古民风淳朴,在地上画个圈也能算是监狱。跟人结怨打官司,就说是“鼠牙雀角”的争斗;犯了罪的人申诉冤情,往往有“抢地吁天”的惨状。狴犴长得勇猛壮大,能看守门户,所以监狱的门上常常画着狴犴的形象;棘木表面长满了针刺但是里面却是笔直的,所以古代的司法官在棘木的下面审理案件。地方司法人员拘押犯人有“岸”,朝廷的司法人员拘押犯人有“狱”,谁还敢为非作歹,触犯法令;死去的人不能再活过来,服过酷刑被摧残的身体用金钱也不能重新赎回来,上面的司法官应当按照实际情况来量刑定罪。“囹圄”是周代的监狱,“羑里”是商代的牢房。脚镣手铐之类的陈设工具,是拘捕罪犯的刑具;在囚禁的犯人之中,哪能绝对没有被冤屈的好人。双方争执而互不相让,称之为“鹬蚌相持”;无缘无故受到连累,称之为“池鱼受害”。
【解读】
讼狱即诉讼,指向执法机关提出控告、申诉,要求评判曲直是非。是一个法律名词。法律与社会政治关系密切,徐特立曾在《加紧农村工作是战胜之最大保证》说:“讼狱不平,对于政治是很有影响的。”公平的法律能够促进社会的进步、社会政治的清廉;开明的社会政治,能够促进法律的不断完善,使法律更公平,更能实现普天下百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理想。总之,法律能维护社会政治的稳定,开明的政治能够促进法律的完善。
【原文】
请公入瓮,周兴自作其孽;下车泣罪,夏禹深痛其民[10]。好讼曰健讼,累及曰株连[11]。为人解讼,谓之释纷;被人栽冤,谓之嫁祸[12]。徒配曰城旦,遣戍是问军[13]。三尺乃朝廷之法,三木是罪人之刑[14]。古之五刑,墨、劓、剕、宫、大辟;今之律例,笞、杖、死罪、徒、流[15]。上古时削木为吏,今日之淳风安在;唐太宗纵囚归狱,古人之诚信可嘉[16]。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歌何易治民之简;吏从冰上立,人在镜中行,颂卢奂折狱之清[17]。可见治乱之药石,刑罚为重;兴平之粱肉,德教为先[18]。
【注释】
[10]请公入瓮:也作“请君入瓮”,比喻用某人整治别人的办法来整治他自己。瓮,一种陶制的盛器。下车泣罪:夏禹外出时看见犯人,马上下车询问犯人的情况并悲伤地哭泣起来。旧时称君主对人民表示关切。后来比喻广施仁政,自责其失。
[11]健讼:喜欢打官司。株连:一人有罪而牵连多人,连累。
[12]释纷:消除纠纷。嫁祸:移祸于人。
[13]徒配:判徒刑流放做苦役。配,发配,流放。城旦:强制筑城四年的劳役,秦汉时的一种刑罚。遣戍:发送犯人守边疆,用兵役来抵罪。问军:问罪充军。
[14]三尺:古时候把法律条文刻在三尺长的竹简上,称为“三尺法”,简称“三尺”。三木:古时的刑具,枷、镣、钮,这三种刑具分别铐在犯人颈、手、足上。
[15]五刑:古代的五种刑罚,各朝不一致,最早的记载是墨、劓、剕、宫、大辟。墨,在脸上刺字。劓(yì),割鼻子。剕(fèi),把脚砍掉。宫,阉割男子生殖器。大辟,死刑。律例:刑罚的正条及案例。律,法律的原文。例,补充法律文不足而设的条例或案例。笞、杖、死罪、徒、流:隋朝至明清的五刑。笞,用竹板或荆条抽打犯人脊背或臀腿。杖,用鞭子或木棍打。死罪,绞刑或斩首。徒,拘禁罚做苦役。流,流放到边地。
[16]削木为吏:用木头削成的狱吏。相传上古民风淳朴,将木吏放在犯人家里,到开庭审理时,犯人自己抱着木吏到法庭听讼。纵囚:释放犯人。
[17]何易:即何易于,唐朝益昌县令,廉洁爱民,治理有方,百姓的诉讼很少,公堂非常闲,县里三年没有囚犯,监牢里都长野草了。当的百姓歌颂说:“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卢奂:唐玄宗时任南海太守,清正廉明,当地百姓歌颂他:“抱案吏从冰上立,诉冤人在镜中行。”意思是处理公事的官吏像在冰上行走一样小心谨慎,诉说冤情的人像在镜中一样,事情都清清楚楚。折狱:断案。
[18]粱肉:精米肥肉,指精美的饭食。
【译文】
“请公入瓮”,是说唐代酷吏周兴自作自受;“下车泣罪”,是说大禹对百姓犯法深表怜悯。喜欢打官司叫做“健讼”,无罪受到牵累叫做“株连”。替别人调解诉讼,称之为“释纷”;被别人栽赃冤枉,称之为“嫁祸”。判徒刑流放做苦役叫做“城旦”,发配充军到边防驻守叫做“问军”。“三尺”是指朝廷的法律,“三木”是指加在罪犯脖子、手腕、脚踝上的三种刑具。古时候的五种刑罚包括:墨、劓、剕、宫、大辟;隋唐以后的刑罚改为:笞、杖、死罪、徒、流。远古时代人们削木为吏,犯人自己抱着木吏自觉到庭接受刑罚,如今这种淳朴的民风哪里还存在?唐太宗贞观六年将二百名死囚犯释放回家,到了规定时间这些囚犯都自动回到狱中,古时候人的诚信值得夸奖。“花落讼庭闲,草生囹圄静”,这是百姓歌颂唐朝益昌县令何易治民有方;“吏从冰上立,人在镜中行”,这是百姓赞美唐朝南海太守卢奂断案清正廉明。由此可见,治理乱世的药方是实施严刑重罚;振兴太平盛世的良方是把道德教化放在首位。
【解读】
夏禹是古代治水英雄,相传他采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方法治理了黄河水患而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我国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着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也就是伟大的禹的意思。夏禹因治水而闻名,他治水的精神令人佩服,相传他在13年治水过程中,三走过家门都没有进去。在治水的过程中,大禹为了克服困难,不惜自己变成熊。相传,他为了打通辕山,化为熊,他担心妻子涂山女看到自己的熊样吓着,就告诉妻子:你要来送饭,听到鼓声再来。不料他不小心,踩掉了一块石头,砸中了鼓。涂山女便来给他送饭,看见他变成了一头熊,觉得很羞愧,跑到嵩山下,化作了一个石头人。这时,涂山女正要生孩子,他就追过去说:还我儿子。石头人的北面破裂,生出了启。
上一篇:幼学琼林《衣服》译文赏析
下一篇:幼学琼林《贫富》译文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