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宥
所谓“在宥”,是自在宽宥的意思,即任由天下自然地发展,不去强加约束和治理。本篇宣扬的仍然是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庄子认为一切人为的治理天下的行为都只会给天下人带来灾难,统治者应当无为而治,这样才合乎天道。在此选录最能体现本篇主旨的部分内容,来阐明庄子“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的观点。
一
闻在宥(yòu)天下,不闻治天下也。①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②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迁其德也。③天下不淫其性,不迁其德,有治天下者哉?昔尧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乐其性,是不恬也;④桀之治天下也,使天下瘁(cuì)瘁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⑤夫不恬不愉,非德也;非德也而可长久者,天下无之。
人大喜邪,毗(pí)⑥于阳;大怒邪,毗于阴。阴阳并毗,四时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伤人之形乎!使人喜怒失位,居处无常,思虑不自得,中道不成章。⑦于是乎天下始乔诘卓鸷⑧,而后有盗跖、曾、史之行。故举天下以赏其善者不足,举天下以罚其恶者不给⑨。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赏罚。自三代以下者,匈匈⑩焉终以赏罚为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说(yuè)明邪,是淫于色也;说聪邪,是淫于声也;说仁邪,是乱于德也;说义邪,是悖于理也;说礼邪,是相于技也;说乐邪,是相于淫也;说圣邪,是相于艺也;说知邪,是相于疵也。天下将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将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脔(luán)卷(cāng)囊而乱天下也。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岂直过也而去之邪!乃齐戒以言之,跪坐以进之,鼓歌以儛之。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故贵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于为天下,则可以寄天下。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聪明,尸居而龙见,渊默而雷声,神动而天随,从容无为,而万物炊累焉。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注释】
①在宥:悠闲自在,宽容自得。治:统治。②淫:乱。③迁:改变。德:常态。④欣欣:高高兴兴的样子。乐其性:因为保持真性而欣喜快乐。恬:静。⑤瘁瘁:心力交瘁。苦其性:为保持真性而苦恼。⑥毗:损伤。⑦位:尺度。常:常规。中道:中和之道。章:章法,法度。⑧乔诘卓鸷:不和谐的意思。乔,自高自大。诘,责备。卓,孤傲。鸷,严厉。⑨给:足。⑩匈匈:喧嚣吵闹的样子。说:同“悦”,喜爱。以下七个“说”相同。淫:沉溺。相:帮助。技:技巧。艺:才能,技能。疵:病。脔卷:拘束不伸。囊:喧闹张扬。齐戒:即斋戒。齐,通“斋”。儛:同“舞”。解:散。擢:显示。神动:精神活动。天随:即随天,符合天道自然。炊累:形容如同炊烟自然累积一样自动升腾。
【译文】
只听说过让天下百姓自由自在生活的,不曾听说过要治理天下百姓的。要让天下百姓自由自在地生活,是担心他们失去本性;要让天下百姓能够宽松舒适,是担心他们改变质朴的德行。天下人要不丧失本性,不改变德行,哪里还需要治理天下呢!从前尧治理天下,使天下人欣喜若狂、快乐无比,这就使本性不得宁静了;桀治理天下,使天下人疲于奔命、痛苦不堪,这就使本性不得愉快了。使天下人不安宁、不愉快,就不是人们生活和处世的常态。违背常态而可以长久下去的,天下从来没有这样的事。
人如果过于高兴,就会损伤阳气;人如果过于愤怒,就会损伤阴气。阴阳二气受到了伤害,四时的蒸气无法顺应而至,寒暑的交替失去了调和,这恐怕会反过来伤害到人的身体了吧!使人喜怒无常、居无定所、思虑不安,中和之道受到损害,于是天下就开始出现不和谐的现象,比如自大、责备、高傲、凶猛等,进而会出现盗跖、曾参、史等不同的行为。所以说,倾尽天下人的力量去奖励善举,也是不够的;倾尽天下人的力量去惩罚恶行,也是不够的。所以,天下如此之大,却无法处理扬善惩恶的事情。自夏、商、周三代以来,那些君王们喧闹着把扬善惩恶当作当政之急务,他们哪里还有心思去顾及安定百姓的自然本性呢?
而且,你如果喜欢目明,就会沉溺于美色之中;如果喜欢耳聪,就会沉溺于乐声之中;如果喜欢仁,就会扰乱自然的天性;如果喜欢义,就会违背自然的天理;如果喜欢礼,就会助长烦琐的技巧;如果喜欢音乐,就会助长淫乐的滋生;如果喜欢圣智,就会助长技艺的泛滥;如果喜欢智慧,就会助长纠缠是非的毛病。天下人如果都能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这八个方面也可以保存,也可以放弃。天下人如果都不能保持自己的自然本性,这八个方面就会使人拘束不伸、喧嚣烦扰而扰乱天下。可是天下人竟然尊重它们、珍惜它们。天下人真是太糊涂了啊!这些人并非是一时的尊重珍惜而过后就放弃了,他们是斋戒后才敢虔诚地谈论,行跪拜之礼去传播,载歌载舞地去宣扬。对这样的现象,我又能怎么办呢?
所以,君子无奈之下去治理天下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无为而治。只有无为,才能使天下人的自然天性得到宁静。所以说,将自己看得比天下人还重要的人,才能将天下交给他治理;爱护自身甚于爱护天下人的人,才能够将天下托付给他。所以,君子假如能够不肢解五脏而伤害真性,能够不显露自己的聪明才智,安然不动而神游如龙,寂静如渊而深藏雷鸣般的巨响,精神活动处处与自然相合,从容无为,而万物活动就好像炊气自然积累而飘升一样,哪里用得着我多此一举地去治理天下呢!
【智慧全解】
无为与有为
庄子说:“君子不得已而临莅天下,莫若无为。无为也,而后安其性命之情。”意思是,君子不得已而居于统治天下的地位,那就不如一切顺其自然。顺其自然才能使天下人保有人类自然的本性与真情。
庄子继承老子政治论的精髓,一言以蔽之,即“无为”。“以无事而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技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其意为,禁令越多,人民越贫;技术越进步,社会越混乱;智慧越增加,人民越不幸;法令越完备,犯罪者越滋生。为此,他奉劝领导者们要“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
这种“无为”包括三个方面的意思:一是作为领导者应尽量少发布命令或指示;二是,不要实行使下属负担过重的政策;三是,对下属的各种活动尽量避免介入或干涉。
奉劝领导无为,并不是让领导对一切都放手不管,而是要随时留心下属的动向,尊重员工的意见,尽量给员工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工作环境,让每个员工有自主性、有个性,这样不仅有利于调动下属的创造性,锻炼他们独立解决事务的能力,而且有利于让他们拥有好的工作心情,乐于为领导者工作。身为领导者,对待下属的最好样子就是悠闲自在,也就是要像鸭子若无其事、轻轻松松自由地游水一样的自然。
“有为而治”和“无为而治”符合辩证法的原理。“有为”是手段,“无为”也是手段,“治”才是目的。表面看来,“有为”和“无为”似乎是不相容的,但作为工作方法来看,它们能够殊途同归,共同达到“治”的目的。
随着社会生产的高度发展,生产规模的扩大和部门层次的增多,一个高层(相对来说)的领导者即使精明强干,能力超群,也是无法事必躬亲,样样“有为”的。他必须忽略可以忽略的东西,做到大事“有为”,小事“无为”。
【阅读延伸】
“管”与“宥”
某公司因为员工与老板之间积怨太深,员工时常在背后议论老板的不是,甚至中层领导也时不时地在背后对老板非议几句。老板茫然不知何故,于是就请来一位心理疏导师对公司搞一次内部培训。
心理疏导师一踏进公司就发现了气氛不对:所有员工见了他都面现异色,打量一番又赶紧低下了头,无精打采地做着手中的工作,偶尔还会低头嘀咕几句,每个人的表情都木然无神。疏导师回头一看,才发现老板就站在自己身后,他的心里顿时明白了什么。
晚上下班后,员工齐聚一堂,疏导师建议大家一起做游戏,老板率先站了出来,可是员工们全都缩了缩头,在那里窃窃私语。疏导师见此情形,叹了一口气,就走到员工里面请求员工们现场发言,可是现场仍然一片寂静。员工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站起来。
现场冷场了好大一会儿,突然一个员工站出来,怯怯地说:“你能管事吗?对老板不满也可以说吗?”
疏导师立刻保证:“我当然管事!什么事情都可以说,说得越彻底越好。”
疏导师的话犹如给员工们抛下一根救命稻草,大家开始七嘴八舌地说开了:“老板太小气,从没给我们发过奖金。”“老板太刻薄,节日连个福利都不发。”“每个月的工资都得张口要好几次才发,而且每次都会说‘货卖不掉,手里没钱。’这就是在克扣工资,我们可以去告你的!”……
听着员工们义愤填膺的话,老板神情麻木、神情呆滞。疏导师问他:“他们说的是真的吗?”他木然地点点头。疏导师说:“你必须给大家解释一下这样做的原因。”老板低头沉默良久,长叹一声抬起了头,只见他那苍白的脸上竟然挂着两行眼泪,他沉声说道:“我真不是有意想扣大家工资,也不是不想给大家发福利,我也很为难啊。我们做的货交不出去,人家就不给我钱。如果我给大家把工资结完,我肯定会债台高筑,到那时你们还愿意留在这里吗?你们如果全都走了,我这个公司还运行得下去吗?”
疏导师却说:“你们之间的问题根本不是钱的事儿,而是缺乏沟通所致的。”于是心理疏导师给大家放了“海尔砸冰箱”的视频,然后又向大家讲了老板的难处。最后员工们一致表示愿意与公司共渡难关。
庄子认为治天下不如宥天下,统治者应任性无为。他的主张放在现代或许有点极端,但是身为企业管理者,不仅要管,还要宥,给员工一个宽松的言论环境,让他们感觉到自己是在为自己工作,而不必刻板地遵守条例。
二
崔瞿①问于老聃曰:“不治天下,安藏②人心?”
老聃曰:“女慎,无撄人心。③人心排下而进上,上下囚杀,绰约柔乎刚强,廉刿(guì)雕琢。④其热焦火,其寒凝冰,其疾俯仰之间而再抚四海之外。⑤其居也渊而静,其动也县而天。偾(fèn)骄而不可系者,⑥其唯人心乎!昔者黄帝始以仁义撄人之心,尧、舜于是乎股无胈(bá),胫无毛,以养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为仁义,矜其血气以规法度。⑦然犹有不胜⑧也。尧于是放(huān)兜于崇山,投三苗于三峗(wéi),流共工于幽都,此不胜天下也。⑨夫施(yì)及三王而天下大骇矣。⑩下有桀、跖,上有曾、史,而儒墨毕起。于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否相非,诞信相讥,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烂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于是乎(jīn)锯制焉,绳墨杀焉,椎凿决焉。天下脊脊大乱,罪在撄人心。故贤者伏处大山嵁(kān)岩之下,而万乘之君忧栗乎庙堂之上。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háng)杨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离跂攘臂乎桎梏之间。意,甚矣哉!其无愧而不知耻也甚矣!吾未知圣知之不为桁杨椄槢(jiē xí)也,仁义之不为桎梏凿枘也,焉知曾、史之不为桀、跖嚆(hāo)矢也!故曰:绝圣弃知,而天下大治。”
【注释】
①崔瞿:虚构人物。②藏:“臧”字之误。臧,善。③女:同“汝”,你。无:同“毋”,不。撄:纠缠,扰乱。④排下:受到排挤而精神萎靡。进上:受到推崇而精神振奋。绰约:柔弱美好的样子。刿:割伤。⑤热、寒:形容两种不同的心态。热,情绪激动。寒,情绪低落。疾:迅速、快。⑥偾骄:奋发骄纵,形容无法制约的势态。系:缀连,这里含有拘绊的意思。⑦胈:大腿根的肉。天下之形:天下的人体。愁:忧愁。矜:苦。血气:精力。⑧不胜:不堪。⑨放:流放。投:投放。三苗:尧时期,封三苗之国。三峗:又作“三危”,山名,在今甘肃天水一带。⑩施:延续。三王:即夏、商、周三代君王。烂漫:散乱,指受到伤害。:通“斤”,斧。制:处置。绳墨:刑法、礼法。椎凿:指刑具。伏处:隐居。殊死:断头而死,指身首异处。桁杨:脖子和脚上所带的刑具。离跂:翘足。椄槢:接合枷锁的横木。嚆矢:响箭。
【译文】
崔瞿问老聃:“不去治理天下,怎么能使人心向善呢?”
老聃说:“你要谨慎,不要扰乱人心。人心一旦受到人的排挤,人的情绪就会消沉;如果受到人的推崇,人的精神就会奋发向上;人的心志一会儿上一会儿下,变化无常,犹如被绳索束缚、被刀剑伤害一样;当被束缚的时候,柔弱的心志就会化为刚强;当被伤害的时候,就如同被刀剑切割雕刻一样。他们的内心焦躁如火,忧恐战栗又好像躺在寒冰之上,内心的变化极其迅速,瞬间就能往来于四海之外。如果人心没有变动,就会如深渊般安静;心志如果活动起来,就会腾跃飘浮,如同悬系于天际。亢奋骄矜而又无法禁止的,恐怕就是人心啊!从前黄帝用仁义来扰乱人心,尧、舜还效法他们,结果累得大腿上没有肉,小腿上不长毛,用以养育天下人的身体;满心焦虑地推行仁义,费尽心血来制定法度。虽然如此,他还是没能治理好天下。于是尧把兜放逐到崇山,把三苗放逐到三峗,把共工放逐到幽州,这样做仍然没能治理好天下。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君王,天下就更加惊恐不安了。下有夏桀、盗跖之徒,上有曾参、史之流,其间还有儒家、墨家纷纷兴起。如此一来,或喜或怒相互猜疑,或愚或智相互欺诈,或善或恶相互非议,荒诞的和信实的相互讥刺,天下人的本性便逐渐衰微了;人们自然的天性出现了不同,性命的本真也随之受到了损害;天下人都追求智巧,百姓绞尽脑汁也应付不了。于是,君子用斧锯惩治百姓,用礼法规范百姓,用刑具处决百姓。天下人相互压榨践踏而大乱,这罪过就在于圣人及历代君王们扰乱了人心。因此贤能之人隐居于高山深谷中,而君王忧虑惊恐地处于朝堂之上。如今遭受杀身之祸的人多得尸首一个压着一个,戴着脚镣手铐的囚犯多得一个挨着一个,遭受笞辱之刑的人多得满眼皆是,可是儒家和墨家竟然翘着脚、举手袒臂地在囚犯中间大谈仁义之道。唉,这实在太荒唐了!他们竟然如此不知羞耻,如此不知惭愧,实在是令人发指!我不知道圣智是不是枷锁上的横木、仁义是不是枷锁上的榫眼榫头,又怎么会知道曾参、史是不是夏桀、盗跖的先声呢!所以说,只有抛弃圣智,天下才能得到根本的治理。”
三
黄帝立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闻广成子在于空同之山,①故往见之,曰:“我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至道之精。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②五谷,以养民人。吾又欲官阴阳,以遂群生,为之奈何?③”
广成子曰: “而所欲问者,物之质也;④而所欲官者,物之残⑤也。自而治天下,云气不待族而雨,草木不待黄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而佞人之心翦翦者,又奚足以语至道!⑥”
黄帝退,捐天下,筑特室,席白茅,闲居三月,复往邀之。⑦
广成子南首而卧,黄帝顺下风,膝行而进,再拜稽首而问⑧曰:“闻吾子达于至道,敢问治身,奈何而可以长久?”
广成子蹶然而起,曰: “善哉问乎!来,吾语女⑨至道。至道之精,窈窈冥冥⑩;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女形,无摇女精,乃可以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女神将守形,形乃长生。慎女内,闭女外,多知为败。我为女遂于大明之上矣,至彼至阳之原也;为女入于窈冥之门矣,至彼至阴之原也。天地有官,阴阳有藏。慎守女身,物将自壮。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岁矣,吾形未常衰。”
黄帝再拜稽首曰:“广成子之谓天矣!”
广成子曰: “来!余语女:彼其物无穷,而人皆以为有终;彼其物无测,而人皆以为有极。得吾道者,上为皇而下为王;失吾道者,上见光而下为土。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故余将去女,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当我缗乎,远我昏乎!人其尽死,而我独存乎!”
【注释】
①广成子:虚构人物,一个得道的神仙。空同:亦作崆峒,虚拟的山名。②佐:辅助。③官:管,主宰。此有调和的意思。遂:成就。群生:万物。④而:通“尔”,你。下面三个“而”相同。质:本质。⑤残:残渣,此指道的残余。⑥族:聚集。益:渐渐。荒:晦暗。翦翦:寡陋狭隘的样子。⑦捐:放弃。特室:独居的静室。席:铺、垫。闲居:独居。邀:求,请教。⑧下风:风的下方,表谦恭。膝行:用膝盖着地行走。稽首:叩头至地,也表示谦恭。⑨语女:告诉你。女,通“汝”,你。以下“女”都相同。⑩窈窈冥冥:幽深邃远的状态。昏昏默默:晦暗静寂的状态。正:纯正。慎:静。内:内心、精神。外:耳目。遂:径达。大明:至阳的景象。原:本原。窈冥:至阴的景象。和:阴阳之气调和。常:通“尝”。物:至道。下面的“物”皆为此意。无穷之门、无极之野:均指至道。缗:通“冥”,晦暗。缗、昏:都是无心无意的意思。远我:离我。
【译文】
黄帝做了十九年的天子,政令通行于天下,他听说广成子住在崆峒山上,就特意去拜见,对他说:“我听说先生明达至道,请问至道的精髓是什么?我想取天地之精华,来帮助五谷成熟,以养育百姓。我还想执掌阴阳二气,以顺应万物的生长,我应该怎样去做呢?”
广成子说:“你所要问的,就是大道的精髓;你所想掌管的,却是大道的残渣。自从你治理天下以来,天上的云气还没有积聚就下雨,地上的草木还没有枯黄就凋落,日月的光辉越来越昏暗,像你这样的人,为人谗佞,心胸浅薄狭窄,哪里能与你谈论至道呢?”
黄帝回去后,便抛下朝政不理,专门修筑了一间修心的静室,铺上白茅,闲居了三个月,再次去请教广成子。
广成子头朝南躺着,黄帝从风的下方,双膝跪地行走,来到广成子面前,再次叩头行大礼后问道:“听说先生明达至道,冒昧地请教,怎么修心养性,才能使生命长久呢?”
广成子急速地坐起来,说:“问得好啊!来,我告诉你什么是至道。至道的精髓,幽远深邃;至道的精微,昏暗寂静。不要外观,不要外听,静守精神,身体自然就能健康长寿。内心一定要宁静,不要使身形疲劳,不要使精神动荡恍惚,这样才能够长生。眼睛不看多余的东西,耳朵不听多余的声音,内心不考虑多余的事情,让内心守护着身体,身体就能够长生。内心一直保持虚静,耳目闭塞以免受到外界的打扰,知道得太多就会使你的修道受到败坏。我帮助你达到至明的境界,直达至阳的本原;我帮助你进入深邃渺远的门户,直达至阴的本原。天地各有司职,阴阳各有宿处。小心地守护自身的形体,大道的修养自然会逐渐强壮。我固守这一贯的大道,保持阴阳二气的和谐,所以我修身已有一千二百年了,我的形体依然健康不衰。”
黄帝再次叩头行礼,说:“先生可以说与天合德了。”
广成子说:“来,我告诉你:大道是没有穷尽的,可是人们一直认为它有终结;大道是深不可测的,可是人们一直认为它有极限。掌握了我所说的大道的,在上可以做皇帝,在下可以做君王;无法掌握的人,在上只能看到日月的光辉,在下只能化为尘土。就好像当今万物都生于土地又返归于土地一样。所以我要离开你,进入无穷无尽的大道之门,在广漠无极的境地逍遥畅游。我与日月同光,与天地齐寿。迎着我来的,我无意它的到来;背着我去的,我无意它的离开。人们来来去去都会死去,而我可以独存!”
四
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①鸿蒙方将拊(fǔ)脾雀跃而游。②云将见之,倘然止,贽(zhì)然立,③曰:“叟④何人邪?叟何为此?”
鸿蒙拊脾雀跃不辍,对云将曰:“游!”
云将曰:“朕愿有问也。”
鸿蒙仰而视云将曰:“吁⑤!”
云将曰:“天气不和,地气郁结,六气不调,四时不节⑥。今我愿合六气之精以育群生,为之奈何?”
鸿蒙拊脾雀跃掉头曰:“吾弗知!吾弗知!”
云将不得问。又三年,东游,过有宋⑦之野,而适遭鸿蒙。云将大喜,行趋而进曰:“天⑧忘朕邪?天忘朕邪?”再拜稽首,愿闻于鸿蒙。
鸿蒙曰:“浮游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游者鞅掌,以观无妄。⑨朕又何知!”
云将曰:“朕也自以为猖狂,而民随予所往;朕也不得已于民,今则民之放⑩!愿闻一言。”
鸿蒙曰:“乱天之经,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兽之群而鸟皆夜鸣,灾及草木,祸及止虫。意!治人之过也。”
云将曰:“然则吾奈何?”
鸿蒙曰:“意!毒哉!仙仙乎归矣。”
云将曰:“吾遇天难,愿闻一言。”
鸿蒙曰: “意!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xìng)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万物云云,各复其根,各复其根而不知。浑浑沌沌,终身不离。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
云将曰:“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再拜稽首,起辞而行。
【注释】
①云将:虚构人物。扶摇:神木。枝:旁。鸿蒙:虚构人物。②拊:拍打。脾:大腿。③倘然:惊疑的样子。贽然:站立不动的样子。④叟:对长者的敬称。⑤吁:感叹词,此用以表示不屑回答。⑥不节:不合节令。⑦有宋:即宋。有,语气助词,没有实在意义。⑧天:对鸿蒙的尊称。⑨猖狂:自由无束的样子。鞅掌:随性而自得。⑩放:依。经:常。逆:违逆。玄天:自然造化。止虫:即豸虫。止,通“豸”。毒:害。仙仙乎:轻举的样子。徒:只。伦:类,此指本身。涬溟:自然之气。莫然:无知貌。无魂:身心俱灰。天:指鸿蒙。德:天道。
【译文】
云将到东方游玩,经过神木的旁边,正好遇上了鸿蒙。鸿蒙正拍着大腿,如鸟雀一样跳跃着,打算去遨游。云将看见后,惊讶地停下脚步,恭敬地站在那里,问道:“老先生是何许人也,为什么如此欢呼雀跃?”
鸿蒙依然拍着大腿跳跃个不停,对云将说:“为了出游!”
云将说:“我想问一个问题。”
鸿蒙抬起头看了看云将,说:“唉!”
云将说:“天气不调和,地气不通畅,六气不协调,四时变化不按顺序。现在我想调和六气的精华来养育万物,应该如何去做才好呢?”
鸿蒙拍着大腿跳跃着,掉过头,说:“我不知道!我不知道!”
云将得不到答案。三年后,云将再次东游,经过宋国的原野正好又碰到鸿蒙。云将十分高兴,疾步向前,说:“您忘了我吗?您忘了我吗?”他再次叩头行礼,想得到鸿蒙的指教。
鸿蒙说:“自由地在世间遨游,无所贪求;随意地活动,自由奔放,不知所往;在无拘无束、自由散漫的巡游中,来观察万物的本来面目。此外,我又能知道什么呢!”
云将说:“我原本也想自由自在地随意活动,可是百姓总是跟着我走;我又没办法谢绝他们,所以才去君临天下的,如今却成了百姓的依靠!我想听听您的教诲。”
鸿蒙说:“扰乱了自然的规律,违背了万物的常理,上天就不会让你成功,野兽也会离散,禽鸟也会因为惊吓而夜鸣,灾害波及草木,祸患殃及昆虫。唉!这都是治理百姓的过错!”
云将说:“我该怎么办呢?”
鸿蒙说:“唉!你受到的毒害太深了!我要飘扬凌空而去了!”
云将说:“我遇到您,实在难得啊,希望您能多指教一二。”
鸿蒙说:“唉!那就好好养心吧!你只要让内心处于无为之境,万物就会自然化生。忘掉你的形体,抛弃你的智慧,将物我一块忘掉,与自然之气混为一体。解除心灵上的枷锁,释放精神上的重负,像死灰一样漠然得没有魂灵。万物纷杂繁多,往来生灭,各自回归自然的本性。这种生灭回归的过程,本来就是不知不觉的自化过程。浑然无知,而不用心机,才能终身不离开自然本性。如果万物有意识地追求复归自然本性,那就离开自然本性了。不要寻求万物的称谓,不要窥测万物的实情,万物本来就是自然化生的。”
云将说:“先生赐给我天德,教导我无为求道。因为我亲身追求,现在才算有所收获。”说完,再次叩头行礼,起身辞别鸿蒙而去。
【智慧全解】
无成心,勿刻意
庄子在这里通过鸿蒙与云将的对话再次强调了“无为”的主张,并从另一层面阐述“无为”的意义,即无为的关键就在于“无成心”。
鸿蒙说:“堕尔形体,吐尔聪明,伦与物忘,大同乎涬溟。解心释神,莫然无魂。”意思是说,你只要让内心处于无为之境,万物就会自然化生。忘掉你的形体,抛弃你的智慧,将物我一块忘掉,与自然之气混为一体。解除心灵上的枷锁,释放精神上的重负,像死灰一样漠然得没有魂灵。这是庄子对“坐忘”之说的进一步解释,也是对修身养性的诠释。
庄子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会自然地发生变化,无须苛求,只须处心于无为之境。同样道理,人的欲望也是这样,假如你求取心切,只会与目标渐行渐远;如果你顺其自然,无心求取,反而会很容易地接近目的地。这正是“无成心”的智慧。
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种观点很荒谬,太消极,否定了人的主观努力。其实,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纵观自然界中的一切事物,它们的生化、长成都是无目的、无意识的,也就是“无成心”,但最终的结果又与某种目的不谋而合,大自然并不是刻意地去追求什么,但自然而然就达到了一切。因此,我们做事也要运用“无成心”的智慧,内心干净澄澈,不强求,不刻意,一切顺其自然。正如庄子所说:“若彼知之,乃是离之。无问其名,无窥其情,物固自生。”如果万物有意识地追求复归自然本性,那就离开自然本性了。不要寻求万物的称谓,不要窥测万物的实情,万物本来就是自然化生的。
【阅读延伸】
过河
从前某寺院的两个和尚一起下山化缘。中途经过一条小河,当时刚下过一场大雨,河流湍急,河边站着一位妇人正因无法过河而发愁。一个和尚见了,不由分说,走上前背起妇人就下了河。另一个和尚愣怔半天,也跟了过去。
到了对岸,背人的和尚放下妇人,又和同伴继续赶路。另一个和尚不淡定了,一路上都在抱怨:“身为出家人,怎么能背妇人过河呢?”背人的和尚一直没理他,任由他唠叨个不停。另一和尚越说越起劲,越说越难听了。后来,背人的和尚实在忍无可忍,就对另一个和尚说:“你之所以到现在还在抱怨,是因为你一直把它放在心上。而我放下那个妇人后再也不想这件事了。你来说说我们两个是谁更加心无杂念呢?”
佛语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只要我们内心纯净,一切清规戒律都是浮云。说白了,世间万物的色彩都源自我们的内心,只要保持内心的澄澈,一切规则、条文都是一纸空文。
上一篇:《庄子·刻意》原文释义
下一篇:《庄子·外物》原文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