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主要论述了人对万事万物价值判断的无限相对性,表现了庄子哲学中影响深远的相对论的观点。庄子认为一切事物的大小、是非都是相对的,人生的贵贱、荣辱也是无常的,所以人们要“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意思是说,人们不要执着于人为得失而损害了自然天性,一切顺应自然,返归本真,从而获得自由。
一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sì)渚崖之间,不辩牛马。①于是焉②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③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④我之谓⑤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⑥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⑦”
北海若曰: “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⑧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⑨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⑩今尔出于崖涘,观于大海,乃知尔丑,尔将可与语大理矣。天下之水,莫大于海,万川归之,不知何时止而不盈,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春秋不变,水旱不知。此其过江河之流,不可为量数。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于天地,而受气于阴阳,吾在于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小,又奚以自多!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也,不似礨(lěi)空之在大泽乎?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tí)米之在大仓乎?号物之数谓之万,人处一焉。人卒九州,谷食之所生,舟车之所通,人处一焉。此其比万物也,不似豪末之在于马体乎?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注释】
①两涘:两岸。渚崖:水洲岸边。辩:通“辨”。②焉:句中语气助词,相当于“乎”。③旋:转。望洋:仰望。若:海神。④野语:俗语。莫己若:莫若己,没有比得上自己的。⑤我之谓:即谓之我,说的就是我啊。⑥尝闻:曾经听说。义:义气、气节。⑦殆:危险。大方:大道。⑧拘:拘限。虚:同“墟”,处所。⑨笃:限制。时:季节。⑩曲士:乡曲之士,指见识短浅的人。束于教:被世俗之学束缚住。崖涘:黄河岸边。丑:鄙陋。大理:大道理。尾闾:海水出口处。比:同“庇”,寄托。受气:禀受。大山:即泰山。礨空:石块上的小孔。大泽:大湖。稊米:跟稗籽相似的小米。大仓:储藏粮食的大仓库。号:称。人处一焉:个人只是人类的一分子。豪末:毛发的末梢。豪,通“毫”。连:读为“禅”,禅让。争:武力相争。任士:操劳务事的人。以为博:以显示学识渊博。向:从前。
【译文】
秋天雨水及时降下,河流水位暴涨,千百条河流注入黄河,水势非常洪大,隔着黄河两岸以及洲渚,连牛和马都分辨不出来。于是,河神欢欣鼓舞,喜不自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归自己所有了。河神顺着水流向东而去,来到北海边,朝东边一看,一眼望不到尽头。河神这才改变刚才欣喜若狂的脸色,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有句俗语,说‘听到了上百条道理,便认为天下再没有谁能比得上自己’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而且我曾经听说有人小看孔子的学识,轻视伯夷的义行,开始我不太相信;如今我看到你是这样的高深莫测,使我相信这句话的确有道理啊。我要是不到你这里来,那可真是糟糕啊,我肯定会永远受到得道之人的耻笑。”
海神说:“不能和井里的青蛙谈论大海,是因为受到生活空间的限制;不能和夏天的虫子谈论冰雪,是因为受到生活时间的限制;不能和乡下的读书人谈论大道,是因为受到世俗的束缚。如今你从河岸边出来,看到了大海,才认识到自己的短浅与不足,这样我就可以和你谈论大道了。天下的水面,没有什么比海更大的,千万条河川汇入大海,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歇,但大海从不会满溢;海底的尾闾泄漏海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会停止,但海水从不曾减少;无论是春天还是秋天,大海都不会有所变化;无论是水涝还是干旱,大海都不会受到影响。这说明大海远远超过了江河的水流,根本无法加以计算。可是我从未因此而感到自满,自认为把形体寄托于天地,禀受阴阳之元气,我在天地之间,就好像一小块石子、一小块木屑存在于泰山中一样。我正存有自以为渺小的想法,哪里还会自以为满足而自负呢!计量四海在天地之间的分量,不正像在大泽之中的一个蚁窝吗?物类名称有万种之多,而人类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人类聚集于九州,但凡粮食生产的地方,舟车所通行的地方,都有人类,而个人只是人类中的一分子。如此说来,一个人与万物相比,不就像毫毛之末存在于马身上那样微不足道吗?诸如五帝的相继神位,三王的相互争位,仁人以天下安危而忧虑,实干家为治理天下而操劳,都如毫末般微不足道。伯夷辞让王位得到了声名,孔子到处游说显示出渊博,他们的自满,不就像刚才你对于河水的自满一样吗?”
【智慧全解】
将心归零才能接纳更多
在这里,庄子通过河伯与海神的对话,阐明了一个深刻的人生哲理:将心归零,保持空杯心态,你才能学到更多,进步更快。河伯虽小却自以为大,海神虽大却自以为小。其实,大小都是相对的概念,世间没有最大,也没有最小,人在某个领域内出类拔萃,在别的领域中不一定冒尖。所以,人不应为一时一地的成就而沾沾自喜,而要将眼光放高、放远,去追求更高的人生境界。
俗话说:“一瓶子不满,半瓶子晃荡。”一个人站得越高越远,就越容易知道自己的无知和渺小。只有那些取得了一点点成就的人,才会觉得自己才华出众,目空一切。所以,要想不断地进步,取得更多的成绩,就要始终将自己的心归零,谦虚处世。当我们知之甚少、成就不佳时要保持谦虚,当我们取得一定的成就时仍要保持谦虚。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知识是无穷无尽的,谁也不可能学到所有的知识。让自己的大脑始终放空,才能不断地注入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取得更大的成就。
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因为取了一点成绩就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结果只能是众叛亲离、一败涂地。有的人则能够始终保持低调,谦虚地对待任何人,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充电,最终取得了大的成就。
“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要总觉得自己天下第一,无论过去你取得了多么大的成就,都不要鼻孔朝天,自以为是,而要时刻保持谦虚,以空杯的心态去接纳世间的知识,这样你才能不断地完善自己,丰富自己。
【阅读延伸】
把 心 放 空
某重点大学,大一新生兴奋地坐在教室里,等待着老师的到来。经过高中的寒窗苦读,这些学子们现在坐在窗明几净的大学教室里都松了一口气,脸上都洋溢着掩饰不住的激动与自豪。
这时一位老教授走了进来,往桌子上放了一个装水的罐子,然后又从桌子下面拿出一些大大小小的石块。教授不紧不慢地把石子放进罐子里,然后问学生:“你们说这个罐子是不是满的?”
“是!”全班同学异口同声地回答。
“真的吗?”教授笑着反问,然后又从桌子底下拿出一袋子碎石子倒进了罐子,又问学生:“你们说,这个罐子现在满了吗?”这一次学生们回答得不是那么干脆了,等了一会儿,才有一位学生怯怯地说:“可能还没满。”
“不错!”教授点点头,以示对那位同学的赞扬,然后再次把手伸到桌子下面,拿出一袋沙子,慢慢地倒进罐子。倒完后,又问:“同学们,你们说现在这个罐子是满的吗?”
“没有满!”这一次全班同学意见相当一致,都信心百倍地回答。
“很好!”教授给全班同学点了一个大大的赞,然后从桌子底下拿出一瓶水,把水倒在看起来已经满了的罐子里,直到把罐子装得满满的。做完这一切后,教授郑重地对同学们说:“我们从这个实验中学到了什么呢?”同学们默然。
教授扫视了一圈,笑了笑,说:“你们在高中一定都是班里的佼佼者,否则也不可能考取这所大学。但是,过去的优秀只是帮助你们迈进这个校门而已。来到这里只是进入了更广阔的殿堂,这里不是你们求学的终点,而是起点,所以来到这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心归零。只有保持一颗谦逊、宁静的心,把心放空,才能获得更多,走得更远。”
一个人的能力永远需要提升,不管你有多大的成就、多么辉煌的过去,你永远都不是满的。所以,我们要时时保持空杯的心态,随时接纳新的知识,这样才能收益更多,进步更快。
二
河伯曰:“然则吾大天地①而小毫末,可乎?”
北海若曰:“否。夫物,量无穷,时无止,分无常,终始无故。②是故大知③观于远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无穷。证曏(xiàng)今故,故遥而不闷,掇(duō)而不跂(qǐ),知时无止。④察乎盈虚,故得而不喜,失而不忧,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涂,故生而不说,死而不祸,知终始之不可故也。⑤计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知;其生之时,不若未生之时;以其至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由此观之,又何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细之倪⑥,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穷至大之域!”
【注释】
①大天地:以天地为大。②量:物体的量数。时无止:时间是没有止境的。无常:无定。故:通“固”,固定。③大知:得道之人。知,同“智”。④曏:明察。今故:今古。故,读为“古”。掇:收拾,拾取。跂:向往。⑤涂:同“途”。说:同“悦”,高兴。⑥倪:通“仪”,标准,尺度。
【译文】
河神说:“既然如此,那我把天地看作大,而把毫毛之末看作小,这样可以吗?”
北海若说:“不可以。对于事物来说,量器各不相同,差异极大,而且没有穷尽;时间也是没有止境的;贵贱贫富等一切得失都难以预料;事物都是变化不定的,开始和终结都没有定因。因此,有大智慧的人能够观察到事物的远近,因而体积小的并不觉得小,体积大的并不觉得大,这是因为他们知道事物量的变化是不可穷尽的。验证和察明古今变化的各种情况,因而对于逝去的遥远的过去并不感到郁闷,对于唾手可得的未来并不心存企望,这是因为他们知道时间的推移是没有止境的;看清楚事物自然的变化,所以得到时并不感到欣然自喜,失去时并不感到悲伤,这是因为他们知道得与失是没有定规的。明白了生与死只不过是人生旅途中的一条没有阻隔的平坦大道,所以生时并不感到特别欣喜,死时并不以为是祸害,这是因为他们知道终始并不是固定不变的。算起来人们所知道的事情,远远没有人们所不知道的事情多;人们在人世间生存的时间远远没有不在人世间生存的时间长;要想用极短的时间和极少的知识去穷尽无限、发展世界,只会导致内心迷乱而茫然若失。由此来看,又怎么能用毫毛的末端去衡量最小的尺度,又怎么知道用天地就能够衡量最大的领域呢!”
三
河伯曰:“世之议者皆曰:‘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围。①’是信情②乎?”
北海若曰:“夫自细视大者不尽,自大视细者不明。夫精,小之微也;垺③,大之殷也。故异便④,此势之有也。夫精粗者,期⑤于有形者也;无形者,数⑥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围者,数之所不能穷也。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⑦精粗焉。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⑧动不为利,不贱门隶;货财弗争,不多辞让;事焉不借人,不多食乎力,不贱贪污;⑨行殊乎俗,不多辟异;⑩为在从众,不贱佞谄;世之爵禄不足以为劝,戮耻不足以为辱;知是非之不可为分,细大之不可为倪。闻曰:‘道人不闻,至德不得,大人无己。’约分之至也。”
【注释】
①精:细微。围:范围。②信情:真实情况。③垺:大,宏大。④异便:事物虽然不同,可都有自己的所宜。⑤期:限于。⑥数:度数。⑦不期:不限于。⑧大人:得道之人。行:行为。多:赞美。⑨事焉不借人:做事情不借助他人的力量。食乎力:自食其力。⑩辟:邪僻。异:怪异。戮耻:刑戮和罢官的耻辱。辱:羞辱。倪:限定。约分:安守本分。约,约束;分,本分。
【译文】
河伯说:“世上的人们都议论说‘最细小的物体是没有形状的,最大的物体是无法限定范围的。’这话是真的吗?”
北海若说:“从小的角度去看大的物体,是不可能看到尽头的;从大的角度去看小的物体,是不可能看清楚的。精细之物,是小物中的小物;巨大之物,是大物中的大物。因此,事物大小各不相同,但是却有自己的相宜之处,这是势态不同的必然现象。所谓精细与粗大,都只是局限于有形的事物;对于小到没有形体的事物,是不能用度数进行测量区分的;对于大到没有范围的事物,更是用度数无法测量穷尽的。能够用言语来谈论的事物,是事物中比较精大的;可以意识到却无法谈论的事物,是事物中比较精微的;无法用言语谈论,而且用意识又无法沟通的,是无法用精细和粗大来称谓的事物。所以,修养高尚的人,不做伤害他人的事情,可是他们也不赞赏给人以仁慈和恩惠;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是为了私利,不轻贱家奴;不与他人争财夺利,也不赞许把财物让与他人;遇到事情不借助他人的力量,也不赞同自食其力的人,也不会轻视那些贪污的人;其行为与众人极为不同,但是也不赞许乖张邪僻的行为;一言一行都只是随大流而已;也不以奉承和谄媚为卑贱,世间的高官厚禄不足以使他追求,杀戮蒙耻不足以使他感到羞耻;知道是与非的界限不可以确定,知道大与小的标准无法限定。有人说:‘得道的人不求闻达于世,至德的人不求有所得,体道的人不求存己。’这就是依守本分达到了极致。”
四
河伯曰:“若物之外,若物之内,恶至而倪①贵贱?恶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以俗观之,贵贱不在己。以差②观之,因其所大而大之,则万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则万物莫不小。知天地之为稊米也,知毫末之为丘山也,则差数③睹矣。以功观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则万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则万物莫不无。知东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则功分定矣。以趣观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则万物莫不然;因其所非而非之,则万物莫不非。知尧、桀之自然而相非,则趣操睹矣。④昔者尧、舜让而帝,之、哙让而绝⑤;汤、武争而王,白公争而灭。由此观之,争让之礼,尧、桀之行,贵贱有时,未可以为常也。梁丽可以冲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⑥骐骥骅骝一日而驰千里,捕鼠不如狸狌,言殊技也;⑦鸱鸺(chī xiū)夜撮⑧蚤,察毫末,昼出瞋目而不见丘山,言殊性也。故曰:盖师是而无非,师治而无乱乎?⑨是未明天地之理、万物之情者也。是犹师天而无地,师阴而无阳,其不可行明矣!然且语而不舍,非愚则诬也!帝王殊禅,三代殊继。差其时,逆其俗者,谓之篡夫;⑩当其时,顺其俗者,谓之义之徒。默默乎河伯,女恶知贵贱之门、小大之家!”
【注释】
①倪:区分。②差:指事物之间的大小差别。③差数:数量的差别。④自然:自以为是。趣操:志趣和情操。⑤之、哙让而绝:指燕王让位给宰相子之,使燕国很快灭亡。⑥冲城:攻城,打仗。窒:堵塞。⑦骐骥骅骝:指四种良马。狸狌:野猫和黄鼠狼。⑧撮:抓取。⑨盖:通“盍”,何不。师:仿效。无:通“毋”,不要。⑩差其时:不合时宜。篡夫:篡夺王位的奸臣。
【译文】
河伯说:“在物体的表面,在物体的内在,该如何来区分它们的贵贱和大小呢?”
北海若说:“用自然的常理来看,万物本来没有贵贱之分;从万物自身的角度来看,都是认为自己高贵而以他人为低贱;用世俗的观点来看,贵与贱并不是自己能够掌控的,按照事物的大小差别来考察,顺着大的角度来观察便认为是大的,那么所有事物都是大的;顺着小的角度来观察便认为是小的,那么所有事物都是小的。明白了如同天地那样巨大的东西,比起更巨大的东西,也只是一粒小米而已;清楚了如同毫末那样细小的东西,比起更加细小的东西,就如同一座大山;那么也就能看清楚所有事物之间的数量差别了。从事物的功用来看,从有功能的角度来看认为它有功能,那么所有事物都有功能;从没有功能的角度来看而认为它没有功能,那么所有事物都没有功能。知道了东与西是两个相互对立的方向,而又彼此不能相缺,那么事物的功能和分量就可以确定了。从人们对事物的趋向来看,顺着它可肯定的地方去肯定它,那么所有事物就没有不可肯定的;顺着它不可肯定的地方去否定它,那么所有事物就没有不可否定的。知道了唐尧和夏桀都自以为是而又相互否定,那么人们的趋向和持守便可以看清楚了。当年尧舜因为禅让而称帝,而燕王哙和燕相子之因为禅让却使燕国几乎灭亡;商汤和周武王因为争战而称王,而白公胜却因为争战遭到杀身之祸。由此来看,争战与禅让的礼制,唐尧和夏桀的行为,他们的贵贱是因时而有所差异的,并没有固定的常规。栋梁之材可以用来冲撞城墙,但不能用来堵塞洞穴,说明器物的用处不一样;骏马良驹一天奔驰上千里,可是让它捕捉老鼠远不如野猫和黄鼠狼,说明各自的技能不一样;猫头鹰夜里能抓取小小的跳蚤,细察毫末,可是白天出来,睁大眼睛也看不到高大的山丘,说明各自的性能不一样。人们总是说:为何仿效正确的而抛弃错误的、效法治理好的而丢掉混乱的呢?这是不知道天地之间事物变化的道理,以及事物发展的实际情况。这就如同只效法天而抛弃地,只效法阴而抛弃阳,很显然,这种行为是行不通的。可是人们还在谈论不休,这种人要么是愚昧的,要么是在欺骗人!古代帝王的禅让情况各不相同,夏、商、周三代的继承也各不相同。但凡与时代不相宜,与民众意愿不相符合的,都称之为篡夺之人;但凡合乎时宜、顺从民意的,都称之为高义之人。闭上嘴巴保持沉默吧,河伯,你怎么会懂得贵贱的区别、大小的不同呢!”
五
河伯曰: “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①,吾终奈何?”
北海若曰: “以道观之,何贵何贱,是谓反衍②;无拘而志,与道大蹇③。何少何多,是谓谢施(yì)④;无一而行,与道参差。严乎若国之有⑤君,其无私德;繇(yóu)繇⑥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四方之无穷,其无所畛(zhěn)域⑦。兼怀万物,其孰承翼⑧?是谓无方。万物一齐,孰短孰长?道无终始,物有死生,不恃其成。一虚一满,不位乎其形。年不可举⑨,时不可止。消息盈虚⑩,终则有始。是所以语大义之方,论万物之理也。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动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
【注释】
①辞受趣舍:辞让、接受、趋就、舍弃。②反衍:转化,向相反的方向发展。③蹇:阻塞,妨碍。④谢施:相互转化。施,转。⑤有:语气助词,没有意义。⑥繇繇:悠然自得的样子。⑦畛域:界限。⑧承翼:得到庇护。⑨举:跨越,追赶。⑩消息盈虚:消亡、生息、充盈、亏虚。方:精要。
【译文】
河伯说:“既然这样,那么我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哪些事情呢?我将怎么辞让、接受、进取、舍弃呢?我到底该怎么办呢?”
北海若说:“从道的角度出发,什么是贵什么是贱,可以说贵与贱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要拘束你的心志,造成与大道相背离。什么是多什么是少,可以说多少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不要固执偏见行事,而造成与大道相背离。庄重威严如同一国之君,施行恩德对谁都没有一点偏私;悠然自得如同祭祀中的土地神,广施福佑对谁都没有一点偏私;浩瀚广阔如同通达四方一样,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局限。包藏万物,谁受到庇护?可以说是无所偏私。万物都是一样的,谁是短谁是长?大道是没有开始和终止的,可是万物却有生死的变化,就算是一时有所成就,也是不足为依赖的。大道时而空虚时而充实,不断地变化着,没有固定的形态,过去的岁月不可逆转,过去的时光无法挽留。万物在消亡、生长、充实、空虚之中,终而复始地变化着。明白了这些道理,才能谈论大道的准则,评说万物变化的道理。万物的生长,就好比是快马拉车一样奔腾驰骤,任何动作都在变化,任何时间都在移动。什么事情可以去做,什么事情不该去做呢?万物本来就在不断地自行变化着,根本不需要刻意去做什么!”
六
河伯曰:“然则何贵于道邪?”
北海若曰: “知道者必达于理,达于理者必明于权,明于权①者不以物害己。至德者,火弗能热,水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兽弗能贼。非谓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宁于祸福,谨于去就,莫之能害也。②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③’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蹢躅(zhí zhú)而屈伸,反要而语极。④”
曰:“何谓天?何谓人?”
北海若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故曰:‘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⑤,谨守而勿失,是谓反其真。’”
夔(kuí)怜蚿(xián),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
夔谓蚿曰:“吾以一足趻踔(chěn chuō)⑥而行,予无如矣。今子之使万足,独奈何?”
蚿曰: “不然。子不见夫唾者乎?喷则大者如珠,小者如雾,杂而下者不可胜数也。今予动吾天机,而不知其所以然。”
蚿谓蛇曰:“吾以众足行,而不及子之无足,何也?”
蛇曰:“夫天机之所动,何可易邪?吾安用足哉!”
蛇谓风曰:“予动吾脊胁而行,则有似⑦也。今子蓬蓬然⑧起于北海,蓬蓬然入于南海,而似无有,何也?”
风曰:“然。予蓬蓬然起于北海而入于南海也,然而指我则胜我,蝤⑨我亦胜我。虽然,夫折大木、蜚⑩大屋者,唯我能也。”
故以众小不胜为大胜也。为大胜者,唯圣人能之。
【注释】
①权:权变。②薄:逼近。宁:安。③天:天性。人:人事。④行:活动规律。本乎天:以自然为根本。蹢躅:进退不定的样子。反要:回归道的枢要。语极:谈论万物的至理。⑤殉名:因为追求虚名而丧生。⑥趻踔:跳着走路。⑦有似:好像有脚走路的样子。⑧蓬蓬然:风吹的样子。⑨:踢踏。⑩蜚:通“飞”,吹卷。
【译文】
河伯说:“既然如此,那么为什么还要如此看重大道呢?”
北海若说:“懂得大道的人必定通达万事万物之理,通达事理的人必定明白如何应变,明白如何应变的人必定不会让外物损伤自己。道德修养高尚的人,火无法让他们觉得热,水不能沉溺他们,寒冷和酷暑不能侵扰他们,禽兽也不能伤害他们。这些并不是说他们逼近水火、寒暑和禽兽而不会受到伤害,而是说他们能明察安危,安于祸福,能够谨慎地对待进退,所以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损害到他们。所以说:‘天性存于内心,人事外露于身外,道德顺应自然。’明白了自然与人类的规律,才能以自然为根本,处于悠然自得的环境中,进退适宜,屈伸得当,返归大道的枢要而谈论至极的道理。”
河伯说:“什么是天然?什么是人为?”
北海若说:“牛马生来就是四只脚,这就是天然;用笼头套住马头,用缰绳穿过牛鼻,这就是人为。所以说:‘不要用人为的东西去损害天然,不要用有意的行为去毁灭天理,不要为追求虚名而丧生,谨慎地持守这三句话而没有失误,就叫作返归纯真的天性。’”
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
夔对蚿说:“我依靠一只脚跳跃着行走,我不如你啊。现在你使用那么多脚行走,到底是怎样行走的呢?”
蚿说:“不是这样的,我并不是有意用这么多脚行走的。你没有看到过唾沫吗?喷出来,大的像珠子,小的如同水雾,混杂着散落下来,数不胜数。现在我正如那唾沫一样,只是启用了我的自然本能,并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能够这样。”
蚿对蛇说:“我用众多的脚行走,却不如你没有脚走得快,这是为何?”
蛇说:“我仰赖天生的机能而行走,怎么可以改变呢?我哪里用得着脚呢!”
蛇对风说:“我扭动着我的脊背和腰胁而行走,还是像有足而行的样子。如今你呼呼地从北海掀起,又呼呼地吹入南海,看起来却如同什么也没有,这是为何?”
风说:“是的,我呼呼地从北海来到南海,可是人们用手指我,用脚踢我,就能战胜我。尽管如此,像吹折大树、席卷大屋这样的事情,只有我能够做到。”
所以说,只有听任自然天理,不与众小争胜,才能获得大的胜利。能够获得大的胜利,只有圣人才能做到。
【智慧全解】
发现自己的优点
“夔怜蚿,蚿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独脚的夔羡慕多脚的蚿,多脚的蚿羡慕无脚的蛇,无脚的蛇羡慕无形的风,无形的风羡慕明察外物的眼睛,明察外物的眼睛羡慕内在的心灵。
夔、蚿、蛇、风、目、心彼此羡慕,它们都看到了对方比自己强的地方,却都不了解对方的苦衷。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也是这样,他们烦闷、苦恼,只是因为他们总是喜欢与他人相比,总觉得别人都比自己生活得滋润、幸福,从而对别人的生活羡慕不已,羡慕别人的工作,羡慕别人的薪水,羡慕别人的房子,羡慕别人的家世,羡慕别人的爱人……有些人羡慕着羡慕着便滋生了忌妒之心。羡慕可以,羡慕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促人奋进,但是忌妒就可怕了,忌妒会让人产生怨恨,对自我发展极其不利。
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长处,当你在羡慕别人的时候,别人同样也在羡慕你;而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苦恼,当你在为自己的不足而忧郁的时候,别人也在念着自己的苦恼经。一个人,无论怎样做事,怎样生活,只要自己感到舒服,又不妨碍他人就好,何必去羡慕、忌妒他人呢?与其花时间和他人比较,不如多和过去的自己比较一下,看看自己是否在进步,或有没有退步。
人要把握好自己的生活,就必须学会不去羡慕别人的生活,至少要学会不因羡慕而心生烦躁。人活着就要活出自己的个性,自己的特色,只要自己过得舒心、快乐,只要看到自己每天都在进步,我们的生活就是成功的。
生活中,我们要把注意力多投放到自己的身上,多看看自己的优点,只要我们懂得合理运用自己的优点,我们同样可以获得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幸福。
【阅读延伸】
“猫王”
南宋时期洛阳城里有一位着名画家,尤为擅长画虎。据说他画的虎非常逼真,有人曾将画挂在山中的庙宇门前,结果山中的各种动物都不敢从那里经过了。
某偏远的乡村有一位年轻人有幸看到过这位画家的作品,心生崇敬之意,于是不远千里来到洛阳城,找到画家想拜他为师,谁知这位画家的脾气实在太怪,不仅没有收下年轻人,还让管家将他暴打一顿,扔出门外。年轻人既失落又郁闷,又很不情愿再回到乡下。正纠结间,年轻人抬头看到街面一家店铺大门上贴着这位画家画的猛虎下山图,心中一亮——我可以临摹!
于是年轻人开始了自己的“学画”生涯,每天都跑到那家店铺前仔细观摹。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苦练,年轻人越画越好了,有时旁人甚至分不清他的画是真品还是赝品。年轻人打算以卖画度日。但令他苦恼的是,他的画始终卖不出好价钱,而专业人士一看就知道他的画太假,画的老虎只是形似,而缺乏老虎的神韵。
年轻人清楚,要想画出老虎的神韵,就必须见过真正的老虎,可是他只是一个文弱书生,与老虎接触很有可能会丧生于老虎之口,他不敢冒这个险,于是年轻人最终决定回家。返乡途中,年轻人无意间看到一只正在捕捉老鼠的猫,一下子便被那只猫的表情和神韵吸引住了。一路上年轻人的脑海中不断浮现那只猫的样子,想着想着,年轻人突然灵光一现——画虎不行,我可以画猫啊!那位画虎的画家成名已久,无论我怎样临摹,都无法超过他。与其做别人的影子,不如自己另辟蹊径。于是年轻人回到乡下后,便一心一意地画起猫来。
转眼过去了好几年,宋朝某个偏远的小镇上突然冒出一位“猫王”,据说他画的猫贴在农户的粮仓里,整个冬天都不会闹老鼠。
一个人一味地模仿、复制他人,就只能永远活在他人的阴影里。只有坚持自我,才能看清自己的特长与目标,才能自由自在地过好自己的生活。
七
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惙。①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
孔子曰: “来,吾语女②。我讳③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④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⑤也:时势适然⑥。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⑦吾命有所制矣!”
无几何,将甲者⑧进,辞曰: “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注释】
①匝:层,圈。惙:通“辍”,停止,放弃。②语女:告诉你。女,同“汝”,你。③讳:忌讳。④知得:智慧超群。知,同“智”,智慧。⑤知失:智慧低下。⑥时势适然:形势所至。⑦由:子路,字仲由。处矣:安然处之。⑧将甲者:带领士兵的人。
【译文】
孔子游历到卫国匡地,卫国人把他层层包围了起来,可是孔子仍然不停地弹琴吟唱。子路进屋拜见孔子,说:“先生为什么如此快乐?”
孔子说:“过来,我告诉你!我力求避免贫困的局面已经很久了,但是始终无法摆脱,这是天命如此啊!我追求通达已经很久了,可是始终没有做到,这是时运不济啊!当时在尧、舜时代,天下没有困窘不得志的人,并不是他们都智慧超群;当时在桀、纣时代,天下没有通达得志的人,并不是他们的智慧低下;这都是时运所造成的。在水里活动而不躲避蛟龙的,这是渔夫的勇敢;在陆地上活动而不躲避犀牛老虎的,这是猎人的勇敢;刀剑逼近眼前而无所畏惧、视死如归的,这是壮士的勇敢;懂得困窘是命中注定,知道通达是时运所定,面临大灾大难而不畏惧的,这是圣人的勇敢。仲由啊,你还是安然处之吧!我的命运自有一定的限数。”
不久,一个带兵的人走了进来,道歉说:“我们把你看作阳虎了,所以就包围了你。现在知道弄错了,请接受我的歉意,我们撤兵。”
八
公孙龙问于魏牟曰:“龙少学先王之道,长而明仁义之行;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吾自以为至达已。今吾闻庄子之言,汒焉异之,不知论之不及与?①知之弗若与?今吾无所开吾喙,敢问其方。”
公子牟隐机大(tài)息,②仰天而笑曰:“子独不闻夫坎井③之蛙乎?谓东海之鳖曰:‘吾乐与!出跳梁乎井干之上,入休乎缺甃(zhòu)之崖。④赴水则接腋持颐,蹶泥则没足灭跗。⑤还虷蟹与科斗,⑥莫吾能若也。且夫擅一壑之水,而跨跱⑦坎井之乐,此亦至矣。夫子奚不时来入观乎?’东海之鳖左足未入,而右膝已絷⑧矣。于是逡巡⑨而却,告之海曰:‘夫千里之远,不足以举其大;千仞之高,不足以极其深。禹之时,十年九潦,而水弗为加益;汤之时,八年七旱,而崖⑩不为加损。夫不为顷久推移,不以多少进退者,此亦东海之大乐也。’于是坎井之蛙闻之,适适然惊,规规然自失也。且夫知(zhì)不知(zhī)是非之竟,而犹欲观于庄子之言,是犹使蚊负山,商蚷(jù)驰河也,必不胜任矣。且夫知不知论极妙之言,而自适一时之利者,是非坎井之蛙与?且彼方跐(cǐ)黄泉而登大皇,无南无北,奭(shì)然四解,沦于不测;无东无西,始于玄冥,反于大通。子乃规规然而求之以察,索之以辩,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不亦小乎?子往矣!且子独不闻夫寿陵馀子之学行于邯郸与?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今子不去,将忘子之故,失子之业。”
公孙龙口呿(qū)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注释】
①汒焉:迷失,迷茫的样子。汒,通“茫”。论:辩论的水平。②隐:依靠。机:通“几”,几案。大息:叹息。③坎井:浅井。④跳梁:腾跳。井干:井栏。缺甃:缺少砖的井壁。甃,堆砌井壁的砖。⑤蹶:踏。跗:脚背。⑥虷:蚊子的幼虫。科斗:即蝌蚪,蛙的幼虫。⑦跨跱:盘踞。⑧絷:绊住。⑨逡巡:小心退却的样子。⑩崖:海岸,指水位。适适然:拘谨自失的样子。知不知:智慧不足以知道。竟:通“境”。商蚷:马蚿,百足之虫。跐:踏。大皇:苍天,皇天。奭然:毫无阻碍的样子。四解:四通八达。玄冥:混沌状态。大通:无所不通的样子。国能:赵国人行走的绝技。直:只能。呿:嘴巴张开的样子。
【译文】
公孙龙问魏牟,说:“我小的时候学习先王之道,长大后明白了仁义的行为,提出了‘合同异,离坚白’‘然不然,可不可’的命题,各家各派的智士对此感到困惑,很多善辩的人觉得理屈词穷,我自己觉得是最通达的人了。如今我听说了庄子的言论,感到茫然怪异,无所适从,不知道是我的辩论才能不如他,还是我的智慧不及他?总的来说现在我已经无法开口了,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
公子魏牟听了,靠在几案上叹了一口气,仰天大笑道:“难道你没有听说过浅井里的青蛙的故事吗?它对东海里的鳖说:‘我多么快乐啊!如果想出去玩耍,就到井栏上面跳跃,如果想休息就回到破损的井壁边。跳入水中,水就托住我的腋窝,撑起我的下巴;踏进泥里,泥就盖住我的脚背。回过头来看看水中的那些赤虫、小蟹和蝌蚪,没有谁能像我这样快乐!而且我独占一坑水,盘踞着一口浅井,这是最大的幸福了。先生,你为何不经常过来看看呢?’东海的大鳖左脚还没有伸进井里,右脚已经被井口绊住了,于是小心地退回了原处,向浅井里的青蛙讲述了大海的情况,说:‘那大海辽阔深远,说有千里的距离,也不足以形容大海之大;说有八千尺的深度,也不足以度量大海之深。大禹时期,十年里有九年闹水灾,而海水并没有因此而增多;商汤时代,八年里有七年闹旱灾,可是大海里的水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不因为时间的长短而有所改变,不因为雨量的多少而有所增减,这就是东海最大的快乐。’浅井里的青蛙听了,惊惶不安,茫然不知所措。再说,你的智慧还不足以懂得是非的界线,竟然想去观察庄子的至理名言,这就好比是让蚊子背山,让马蚿过河一样,必定不可能胜任。并且你的才智还不足以谈论精妙的理论,自己却满足于一时口舌上的胜利,这跟浅井里的青蛙有什么区别呢?再说,庄子的思想主张可以下蹈黄泉上临苍天,不论南北,四通八达,无所不及,深不可测;无论东西,原始于天地未分的混沌状态,返归于通达的大道。你竟然不断地用洞察的眼光去探寻它的奥妙,用论辩的言辞去索求它的真谛,这简直就是用竹管窥视高远的苍天,用锥尖测量深厚的大地,不是过于渺小了吗?你还是走吧!你难道没有听说过寿陵少年到邯郸学步的故事吗?他不仅没有学会赵国人走路的步法,而且连原来的步法也忘掉了,最后只能爬着回去。现在如果你不赶快走开,就将忘掉你原有的学业。”
公孙龙听后,惊吓得张着嘴,翘起的舌头放不下来,心神恍惚,赶紧逃走了。
【智慧全解】
不做井底之蛙
庄子说:“吾在天地之间,犹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寸乎见少,又奚以自多!”无论多么优秀的人,在自然面前也是渺小的。不管取得多么伟大的成就,都还是渺小的,我们千万不可把自己有限的圈子当成整个世界,那样不仅会遭人耻笑,更会制约人的发展,让人在沾沾自喜中丧失前行的动力。
可是,“浅井之蛙”明显不懂得这个道理。它常年生活在井底,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广阔、多精彩,每天它抬头看到的只是井口那么大的天,也就想当然地认为天空就是井口那么大。世人常用“井底之蛙”来讽刺见识短浅、妄自尊大的人。这种人总是把眼前所见的一小片天空当成整个世界,心能包容的便只有这个世界。
井底之蛙,自己把自己封闭在井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就盲目自大,悠然自得,后来被他人欺侮、嘲笑也就在所难免了。生活中有不少井底之蛙,他们给自己画出了一个小圈子,站在自己的领域里自以为是,到头来成为别人的笑柄不说,还害了自己。因此,不管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人,千万不可做井底之蛙,要怀着谦卑之心,走出自己的圈子,把自己放下,把目光投向他人,这样才能看得更多,学到更多。自己的天地宽广了,你的眼界才能变宽,见识才能更广,境界才能不断提高。只有放宽心胸,提高眼界,你才能有大的作为。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大的环境之中,都要与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尊重身边的每一个人,给自己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你才能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中,你的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阅读延伸】
妇人与园丁
一天,在美国华尔街的一栋高档写字楼前,一位鬓发斑白的老人正在花园里修剪花草。他满头大汗,显然已经干了很长时间了,但是他始终神情专注,一丝不苟地做着手里的活儿。在附近不远处,有一位母亲正在教育自己的儿子:“你要好好学习,长大才有出息,否则将来只能做低级的工作,做下等人。”这位母亲说完,发现自己的儿子并没有听进去,就想举个例子启发他一下,她抬起头环顾四周,看到了那位修剪花草的老人。
于是,她指着老人说:“儿子,你看那个园丁,那么老了,还得干活,而且只能做这种修剪草木的下等活儿,累得要死不说还挣不了几个钱。做这种工作是得不到别人的尊重的。他这种人就是以前没有努力学习的结果。”
老人的耳朵还不错,把那位母亲的话听了个一清二楚。不过,他只是抬头看了看母子二人,并没有说什么。那位母亲看着老人说:“你觉得我说错了吗?你看看你,这么大岁数了,只能做这种工作,再看看我,虽然才三十多岁,就在这家大公司里做部门经理。这就是差别,我就是比你地位高。”
她又转向自己的儿子,说:“孩子,你以后一定要像妈妈一样,只有这样,才可以仰着脸说话。”
老人实在听不下去了,便走过去问那位母亲:“您有手机吗?”这位母亲愣了愣神,拿出手机递给了老人,嘴上还不忘记唠叨:“看,我说得没错吧,连手机都用不起!”老人打了一个电话,没跟他们多说什么,就离开了,继续修剪自己的花草。
不久,这位母亲的手机响了起来。她拿起电话一看是总经理的来电,赶紧接通,只听经理说:“你被开除了。总部董事长说,你的价值观与公司的管理理念不符合,他亲自下达命令,让你走人。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我也不知道……”
这位母亲顿时傻了,她猛地明白了过来。原来刚才她嘲笑讥讽的园丁就是公司总部的董事长,平时从不露面,没想到却让她碰到了,而且还是这种情形。
这个故事看上去好像只是一个误会,却反映出一个严重的问题——做人切不可目光短浅目中无人。如果那位母亲能够谦卑一点,对他人有相应的尊重,怎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呢?见识少不可怕,可怕的是,见识少却非要鼻孔朝天、目中无人。井底之蛙,真的很悲哀啊!
九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①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②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③”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庄子往见之,曰: “南方有鸟,其名为鹓(yuān chú)④,子知之乎?夫鹓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lǐ)泉不饮。⑤于是鸱得腐鼠,鹓过之,仰而视之曰:‘吓⑥!’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 “鯈(tiáo)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⑦!”
庄子曰:“请循⑧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
①往先:先去见他,述说其意,含有试探的意思。②巾、笥:均用作动词,巾,用巾包;笥,装入竹箱里。③曳:拖。涂:泥巴。④鹓:传说中类似于凤凰的鸟。这里比喻庄子。⑤练实:竹子的果实。醴泉:甜美的泉水。⑥吓:怒喝声。⑦全矣:完全这样。⑧循:追溯。
【译文】
庄子在濮水边钓鱼。楚王派了两位大夫去试探庄子的心意,说:“楚王愿意把国家大事委托给先生掌管。”
庄子手握钓竿,头也不回地说:“我听说楚国有一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了。楚王用丝巾将它包裹起来,放在竹器里,珍藏在宗庙里。请问这只神龟,是情愿死后保留着骨头被人尊崇呢?还是愿意活着在泥水里拖着尾巴爬呢?”
两位大臣说:“一定情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
庄子说:“那你们走吧!我也情愿拖着尾巴在泥水里爬啊。”
惠子在梁国做宰相,庄子前去拜访他。有人对惠子说:“庄子这次来,是想取代你当宰相。”惠子听了之后甚为恐慌,在都城内搜捕了庄子三天三夜。
庄子前去看望惠子,说:“南方有一种叫鹓的鸟,你听说过吗?鹓从南海出发一直飞到北海,不遇到梧桐树它就不休息,不遇到竹子结的果实它就不吃食,找不到甜美的泉水它就不饮用。正在这时有一只猫头鹰寻找到一只腐烂的老鼠,鹓正好从上空飞过。猫头鹰仰起头,望着鹓,愤怒地叫着,唯恐失去了腐鼠。难道现在你也想用你梁国宰相的威严来怒斥我吗?”
庄子和惠子在濠水的桥上一起游玩。庄子说: “儵鱼在河里游来游去,多么悠闲自在,这就是鱼儿的快乐。”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会知道鱼的快乐呢?”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的快乐呢?”
惠子说:“我不是你,当然不了解你的想法;你更不是鱼,那么你也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庄子说:“还是让我们回到你原来的问话吧。你刚才说‘你哪里知道鱼的快乐’,这时你已经明白我知道鱼儿的快乐了,所以才来问我。现在我来告诉你吧,我是在濠水桥上知道的。”
上一篇:《庄子·知北游》原文释义
下一篇:《庄子·缮性》原文释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