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村三首·峥嵘赤云西》简介|介绍|概况
诗歌篇名,原组诗《羌村三首》之一。唐杜甫作。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杜诗‘夜阑更秉烛。’意谓夜已深矣,宜睡而复秉烛,以见久客喜归之意。”明王嗣奭《杜臆》:“前有《述怀》、《得家书》二诗,公与家人,已知两存矣。此云‘妻孥怪我在’,‘生还偶然遂’,何也?盖此时盗贼方横,乘舆未复,人人不能自保,直至两相对面,而后知其尚存,此实情也。”清浦起龙《读杜心解》:“仇云:‘旅人初至家而喜也。前四,景真;后八,情事真。’《杜臆》云:‘家书往来,已知两存矣。直至两相面而后信,此乱世实情也。’愚按:‘邻人’‘感叹’,生发好;‘秉烛’‘如梦’,复疑好。公凡写喜,必带泪写,其情弥挚。”今人张碧波、邹尊兴《新编唐诗三百首译释》:“写诗人与亲人相见时的情景。诗人生动地刻画了大乱之后家人团聚、惊喜交加,热泪盈眶,满院乡亲悲伤叹息的情态,并以传神之笔描绘了乱后思归,骤然相见惊喜交加的感人场面和极细微的心理活动。”组诗作于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八月。是年五月,房琯罢相,正任左拾遗的杜甫上书为之辩护,触怒肃宗,经人说情,方得免罪,肃宗令其回鄜州探家,诗作于回家之后。第一首通过描写作者刚回到羌村,同妻子、乡邻见面时悲喜交集的情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由于战乱而离散不归的痛苦遭遇。作者的“生还”是“偶然”的,正是通过这种偶然现象来反映更多的人不能生还的必然命运。紧扣“偶然”二字落笔,大乱之中长久分别,亲人相互极为担心,而突然归家,感情由忧变喜,且怪且喜,又喜又悲,喜极而泣,所谓“家人乍见而骇,邻人遥望而怜,道出情事逼真,……乱后忽归,猝然怪惊,有疑鬼疑人之意,偶然遂,死方幸免;如梦寐,生恐未真”(清仇兆鳌《杜诗详注》);秉烛再照,把妻子惊喜之情作了极含蓄又极逼真的表达,写得景真、情真、意真,语真。明王慎中说:“三首俱佳,而第一首尤绝,一字一句,缕出肺肠,才人莫知措手,而婉转周至,跃然目前,又若寻常人所欲道者。真国风之义,黄初之旨,而结题终始,乃杜本色耳。”(《杜诗详注》卷五引)
上一篇:《缭绫》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下一篇:《羌村三首·群鸡正乱叫》简析|导读|概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