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简介|介绍|概况
长篇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作。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关于作者:明高儒《百川书志》说:“《三国志通俗演义》二百四十卷,晋平阳侯陈寿史传,明罗本贯中编次。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非俗非虚,易观易入,非史氏苍古之文,去瞽传诙谐之气,陈叙百年,该括万事。”明郎瑛《七修类稿》谓作者为钱塘人。明无名氏《录鬼簿续编》说:“罗贯中,太原人,号湖海散人。与人寡和,乐府隐语,极为清新。与余为忘年交,遭时多故,各天一方。至正甲辰复会,别来又六十余年,竟不知其所终。”近人林纾《畏庐琐记》说:“《三国演义》为元人王实甫撰。《七修类稿》又以为明罗本贯中所编。金圣叹评为第一才子书。其书组织陈志裴注及唐宋小说而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说:“贯中,名本,钱塘人(明郎瑛《七修类稿》二十三、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二十五、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或云名贯,字贯中(明王圻《续文献通考》一百七十七),或云越人,生洪武初(周亮工《书影》),盖元明间人(约一三三○~一四○○)。所著小说甚多,明时云有数十种(《志余》),今存者《三国志演义》之外,尚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水浒传》等;亦能词曲,有杂剧《龙虎风云会》(目见《元人杂剧选》)。然今所传诸小说,皆屡经后人增损,真面殆无从复见矣。”关于该书主题有下列诸说:一,无主题说。何满子《“主题”问题献疑》谓,用单纯的、抽象的“主题”来概括象《三国演义》如此生活内容丰富的作品是无能为力的。刘知渐说: “从宋代‘说三分’的评话艺人到罗贯中以及一些不知名的修订者都插过手,时间长达数百年之久,很难确定它的主题。”(《〈三国演义〉是为‘市井细民’写心的历史小说》)二、模糊主题说。欧阳健《有关〈三国演义〉研究的两个问题的思考》谓:“对于主题,真正科学的态度不是要求明晰,而是要求模糊。”况且作者创作该小说时“不一定事先就设计出了一个非常明晰的主题,来作为提挈创作过程的‘统帅’和‘灵魂’”;至于读者,“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阶层、以至不同气质、性格、素养、爱好的读者,他们从《三国演义》中领悟到的东西是不同的。”三、主题明确说。持此议之学者颇多,然又有下列歧意: 1、拥刘反曹说。周立波《谈〈三国演义〉》:“罗贯中是拥蜀反魏的”,“曹操在罗贯中的眼里是个否定的典型”,全书“满怀深情地写了”刘备“深得民心。” 2、忠义说。褚斌杰《谈〈三国演义〉》:“刘、关、张为了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的兄弟结义,是应当肯定的”,“这种‘恩若兄弟’的结义,在人民群众为了共同理想而组织、动员和团结自己的力量上,起了很大的作用。” 3、人民愿望说。霍松林《略谈〈三国演义》》:“小说真实地描写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和人民群众的痛苦生活,而这是农民起义的真实原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思想情感和愿望。”4、封建阶级内部斗争说。李景林《对〈三国演义〉倾向性的初步探索》:“描写了封建社会统治集团内部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和相互矛盾斗争,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统治集团内部的真实面貌,揭示了封建社会生活的全部内容”,对其进行了“谴责和否定”。5、天下归一说。王志武《试论〈三国演义〉的主要思想意义》:通过汉末乱世,“农民起义、诸侯割据、三国鼎立、西晋统一等一系列复杂的历史事件的描绘,表现了汉末至西晋统一的这一段历史的真实面貌”,“表现了‘天下归一’的进步思想。”6、悲剧说。黄钧《我们民族的雄伟的历史悲剧》: “(该书)巨大的美学意义,不仅在于为我们提供一幅五彩斑斓的历史人物群像,而且还在于通过这些人物的遭遇,进而揭示了他们无法逃避的命运和归宿,”它是“悲剧时代所诞生的一部历史悲剧,它既是民族的苦难的自白,也是民族的勇气和信心的见证。”7、人才说。王基《〈三国演义〉主题新探》:“是重视知识、尊重人才”,“谁能够充分有效地发挥知识分子作用,谁就有可能成为在错综复杂、瞬息万变的政治纷争、军事角逐的漩涡激流中的胜利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今多数研究者认为,《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历史小说。据现有资料,大致可以断为元末明初罗贯中根据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范晔《后汉书》、元代《三国志平话》和某些有关传说,经过综合熔裁,再创作而成。今所见刊本以明嘉靖本为最早,分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清初毛宗岗又作了一些修改,成为现通行的一百二十回本。该小说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各个统治集团之间尖锐复杂的矛盾和斗争,提供了许多生活斗争的经验和策略;通过对刘、关、张、诸葛等人的歌颂和对曹操、董卓等人的谴责,表现了作者对理想政治的追求和对丑恶现实的不满;通过曹操这个利己主义典型,揭露了贪婪、权势主宰的封建社会中君臣、兄弟、夫妇、朋友关系以及剥削阶级之间冷酷无情、掠夺成性的黑暗内幕;与此相反,通过刘备这个忠厚廉恭、仁民爱物的典型,表达了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但书中通过尊刘抑曹等描写,也鼓吹了封建的正统观念和仁义道德;并对黄巾农民起义有所诋毁。全书结构宏大,构思缜密,以蜀汉为中心,抓住三国矛盾斗争的主线,井然有序地展开故事情节,即曲折变化,又前后贯串,宾主照应,脉络分明,构成了相当完美的艺术整体;善于通过错综复杂的故事情节,巧妙地表现封建统治集团之间及其内部复杂尖锐的矛盾斗争;在描写战争时,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善于揭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通过惊心动魄的政治、军事斗争,塑造了一系列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一幅绚烂多彩的画卷,如孔明之智、关羽之义、曹操之奸、刘备之仁等,丰富了我国艺术的宝库;语言方面“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具有简洁、明快而生动的特色。该小说已被译成日、朝鲜、越南、英、俄等多国文字,被誉为堪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相媲美的杰出的以战争为题材的古典文学作品。日本学者吉川英治在其译本《序言》中说:“《三国演义》结构之宏伟与人物活动地域舞台之广大,世界古典小说均无与伦比。其登场人物数以百计。其描写笔调或华丽豪壮,或哀婉凄切,或悲愤慷慨,或幽默夸张,读来令人趣味横生,不禁拍案三叹!”(王丽娜《〈三国演义〉在国外》)
上一篇:《丁都护歌》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下一篇:《三戒》简析|导读|概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