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陶诗》简介|介绍|概况
宋诗篇名。苏轼作。据清人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统计,苏轼将《和陶诗》编辑成集时为一百零九首,后来又写了十五首。苏轼自云:“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辙说苏轼贬后,“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同上)。黄庭坚《跋子瞻和陶诗》曰:“彭泽千载人,东坡百世士,出处虽不同,风味乃相似”。洪迈认为东坡和陶诗与渊明原作,“二者金石合奏,如出一手,何止子由所谓遂与比辙者哉!”(《容斋随笔》)陈善云:“东坡亦尝和陶者百余篇……然坡诗语亦微伤巧,不若陶诗体合自然也。”(《扪虱新语》)朱熹说:“渊明诗所以高,正在不待安排,胸中自然流出,东坡乃篇篇句句依韵而和之,虽其高才,似不费力,然已失其自然之趣矣。”(《论陶》)金王若虚云:“东坡和陶诗,或谓其终不近,或以为实过之,是皆非所当论也。渠亦因彼之意以见吾意云尔,曷尝心竞而较其胜劣邪!故但观其眼目旨趣之何如,则可矣”。《《滹南诗话》)清纪昀以为苏轼“敛才就陶,亦时时自流本色,正如褚摹《兰亭》,颇参已法,而正是其善于摹处。”(《苏文忠公诗集》评语)王文诰云:“公《和陶诗》,实当一件事做,亦不当一件事做,须不识此意,方许读诗。每见诗话及前人所论,辄以此句似陶,为牢不可破之说,使陶自和其诗,亦不能皆似原唱,何所见之鄙也。……子由作叙,以陶为拙,公删去之,盖其既以陶自托,又岂肯与之较事功论优劣哉!”(见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专门化55级《中国文学史》说:“有艰涩拖沓的毛病,逞才使气更是苏轼的一个缺点,和一下陶诗,便是四卷一百余道,难免有些硬诌凑数的。”朱靖华认为:“苏轼的和陶诗,显然就是借渊明之酒杯,浇自我之块垒而已”。“由于苏轼晚年迭遭贬谪,也确曾使他在‘不改其度’的超然态度中,混杂着某种厌世、遁世的消极情绪;特别是他诗中表现出来的孤寂感及其‘行乐当及时,绿发不可恃’、 ‘一笑百念衰’、‘得酒君莫违’、‘生世本暂寓,此身念念非’等思想情绪,都是应该予以批判的。”(《论苏轼的〈和陶诗〉及其评价问题》,见《苏轼新论》)李华认为:“苏轼的《和陶诗》是他全部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透过它,我们可以看出苏轼晚年的政治态度和人生观的变化。它是我们研究苏轼谪居岭海时生动和形象的历史见证。”“在全部《和陶诗》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内邃的哲理”。在《和陶诗》中,也确实有模仿痕迹大露之处;也有“托兴深妙,而气息亦甚古”者;有“陶意多于本色’的,其旨意全在“以陶自托”,而在创作方法上,力求保持陶诗“自然”、“平淡”的艺术风格。其中也有许多诗具有“癯而实腴”的特点,“出语似平淡,寄意却深刻”(《苏轼的〈和陶诗〉研究》,载《广东社会科学》1987年第4期)。苏轼的《和陶诗》是其全部诗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思想内容丰富,艺术上也有许多经验教训值得借鉴,因此轻易否定的态度是不可取的。
上一篇:《吴季札观乐》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下一篇:《哀江头》简析|导读|概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