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补天》简介|介绍|概况
神话篇名。选自《淮南子·览冥训》。题目是后人所加。今人袁珂说:“女娲补天,其目的无非治水。‘积芦灰’已明言‘止淫水’。其余三事:‘断鳌足’、‘杀黑龙”,乃诛除水灾时兴风逐浪之水怪;而‘炼石补天’所用之‘石’,亦堙洪水必需之物。故谓女娲补天神话最初所传,当亦系治水。”(《中国神话传说辞典》)袁珂在其所著《山海经校注》中又说:“然古籍记女娲补天,或又牵连于共工神话中。《论衡·谈天篇》云:‘共王与颛顼争为天子,不胜,怒而触不周之山,使天柱折,地维绝。女娲销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天不足西北,故日月移焉;地不足东南,故百川注焉。’其后《史记》司马贞补《三皇本纪》因之,亦说女娲补天,是因共工触山而使天地残毁之故,不过易共工所与争之对象颛顼为祝融而已。二文若为伪传,即系误记,实未得古神话本貌。古神话盖以女娲补天为一事,共工触山又为一事,二者并不相涉也。女娲所补之‘天’,乃洪古时代,由于今已不能详悉之某种原因——自然界大变动或神国大扰乱——所导致之‘四极废,九州裂’之天地大残毁之‘天’,故有‘断鳌足以立四极’等语。而共工触山所造成之毁坏,则局面较小,仅‘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且毁坏以后,至今未闻修复,故始日月西移,百川东注,不周坏而不币。且不周,天柱也,共工触山‘折天柱’者,折天之一柱也,又何用女娲‘断鳌足以立四极’为?则触山与补天之不相涉也明矣。补天神话自应在触山神话之前。”今人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说:“女娲神话,起源于南方苗族。女娲相传为伏羲之妹,后由兄妹结为夫妇,成为人类的始祖。在东汉武梁祠石室画像中,有伏羲、女娲的人首蛇身的交尾像。中间一小儿,右向,手曳二人之袖。经考古学者与人类学者的研究,证实了他们的夫妇关系。王延寿《鲁灵光殿赋》云‘伏羲鳞身,女娲蛇躯。’《鲁灵光殿赋》虽是东汉的作品,但他所描写的却是西汉鲁恭王时期(前一五四——前一二七)的建筑物。人首蛇身的伏羲、女娲,在西汉初期就成了石刻装饰的题材,这故事在民间流行的普遍和古远,可想而知。”又说,女娲补天的神话,“体现出初民的宇宙观念,更重要的是女娲牺牲自己为万民谋福的高贵品质和伟大事业。她补苍天,正四极,杀黑龙,止淫水等等,都表示原始人民迫切的愿望,在人民的创造和歌颂的过程中,她成了神,后来又变为历史上的帝王,同伏羲、神农并称为‘三皇’了。造人补天的女祸,正是古代母系社会里一个伟大的典型。”在古代神话传说中,女娲不但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且还是人类万物的始祖。关于女祸的神话,最著名者当为“搏黄土作人”和“炼石补天”两则。“补天”神话,反映了远古人类在科学不发达,不断遭受自然灾害威胁的情况下,渴望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女娲补天,显示了人的力量的伟大,表现了华夏民族祖先敢于与天地奋战、力求改变落后状态的积极进取精神和聪明才智。神话作者以高度的想象力,塑造了一个勇敢智慧、为民除害的顶天立地的女性形象。她在与自然灾害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雄伟气魄和高度智慧,将永远激励着后人。此则神话对后世影响很大,清曹雪芹在其《红楼梦》第一回中,便妙用此则神话,预示封建社会的“天”已经坍塌,表现了他严肃的批判现实精神。鲁迅以此则神话为素材,创作出了小说《补天》,歌颂了女娲的勤劳、智慧和创造力量。
上一篇:《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下一篇:《子虚上林赋》简析|导读|概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