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简介|介绍|概况
寓言篇名。选自《列子·汤问篇》。题目是后人所加。晋张湛《列子注》说:“夫期功于旦夕者,闻岁暮而致叹;取美于当年者,在身后而长悲。此故俗士之近心,一世之常情也。至于大人,以天地为一朝,亿代为瞬息;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在我之与在彼,在身之于在人,弗觉其殊别,莫知其先后。故北山之愚与嫠妇之孤,足以哂河曲之智,嗤一世之惑。悠悠之徒,可不察欤?”唐卢重玄《列子解》说:“此一章兴也。俗安所习而随于众。众所共者,则为是焉。虽嗜欲所缠,从生至死,生既流荡无已,死又不知所之;愚者营营于衣食以至终,君子营营于名色以至死,咸以为乐天知命,自古而然。若夫至学之人,必至于求道忘生以契真。闻斯行诸,不计老少,穷生不闻神,或感而自通。故《易》曰‘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然后形碍之可忘,至平之理畅矣。”今人公木、朱靖华《历代寓言选》说:“作者引用这个神话故事,当然已不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这一自然现象的虚妄反映,也不是被歪曲了的世界理念,而是在回答“物有巨细乎?有修短乎?有同异乎?’这个问题时所引申出的一种哲理思维,它形象地表述了这样一个真理:无微不积,无大不亏。积小可以成大,亏多可以至少。丘壑消盈,贤愚得失,智者难辩:‘吾何以识其巨细,何以识其修短?何以识其同异哉?’于是这故事便由神话转化为寓言了。而这一寓言的形象意义更远远超过了作者的主观认识。……化小我于大我,通现在于未来,从而就确立了 ‘人定胜天’的信念与‘劳动改造自然’的思想。人依靠世世代代发展着的集体劳动,便可以铲除掉险巨的障碍,而修建成平坦的大道。道路正是通过艰苦的长期的集体劳动而修筑成功的。”今人严北溟《中国古代哲学寓言故事选》说:“愚公移山的精神,强调的是藐视困难、坚持不懈努力、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种精神无疑是我们干革命、干一切工作所需要的。但是,人的主观能动性如果不与规律相结合,办事不从实际出发,不顾自然条件,而徒逞干劲,盲目冒进,只管蛮干,不思巧干,随心所欲,好大喜功,也必然招致劳民伤财、得不偿失的严重后果。到那时,上帝虽‘感其诚’,也是帮不了忙的。所以河曲智叟的劝告还是应予重视的。”此篇寓言的原意在于打破世人急功近利的眼光,应象愚公那样忘怀以造事,无心而为功。今天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这样的启示:只要下定决心,持之以恒,任何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毛泽东于一九四五年六月写过一篇《愚公移山》的文章。这是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闭幕词,他不但高度评价了古代愚公挖山的见识、气魄、信心、毅力和干劲,而且号召大家发扬愚公精神,团结并领导全国人民彻底挖掉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赋予“愚公”以崭新的面貌和生命。此篇寓言在写作上最显著的特点是:运用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描写人物,表现主题。两座山的既高且大,跟移山的人既老且小形成对比,显示移山的不易和决心的坚强;用孀妻弱子与智叟作对比,显出智叟的渺小、见识的短浅。而最强烈的对比,则是愚公和智叟这两个人物。愚山移山,似乎愚蠢,但他能从长远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因而能下定决心排除万难去从事造福后人的伟业;智叟自以为明智,但他以静止的表面的观点看问题,因而目光短浅,因循守旧。由此可见愚公不愚,智叟不智。愚公坚毅、乐观的精神和人定胜天的思想,则是中国劳动人民传统美德的最形象的体现。
上一篇:《惠崇春江晓景二首其一》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下一篇:《战国策》简析|导读|概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