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章》简介|介绍|概况
散文篇名。选自《孟子·梁惠王上》。题目是后人所加。宋孙奭《孟子注疏》说:“正义曰:此章言曲籍攸载帝王之道,无传霸者之事也。”宋朱熹《孟子集注》说:“此章言人君当黜霸功,行王道。而王道之要,不过推其不忍之心,以行不忍之政而已。齐王非无此心,而夺于功利之私,不能扩充以行仁政。虽以孟子反复晓告,精切如此,而蔽固已深,终不能悟,是何叹也。”清康有为《孟子微·仁政》说:“此章明当推不忍之仁义以保民,保民则在制井田之产,谨孝悌之教也。当战国时,人心炫于霸功,只知齐桓、晋文,如今日言拿破仑然。故晋《乘》、楚《梼杌》、鲁《春秋》所言,皆以齐桓、晋文为主,不知王义久矣。孔子以平世大同为心,其视杀人之民贼,搂伐之武功,乃乱世野蛮之举,故羞称之。孟子传孔子之道,至矫称不闻霸业,所以黜时君好乱之心,而进之以王者升平之化者,至矣。不然,桓、文之事,人人知之,何至无传,而孟子不闻也?‘保民而王’一语,包括乱世之治体,有不忍之仁心足王,以一牛之细事,引君当道,善诱至矣。”上海师范大学等九院校《中国哲学史稿》说:“仁政的立足点是‘制民之产’,即给老百姓以私有财产,他叫‘恒产’。‘恒产’的标准是‘八口之家’,‘百亩之田’,‘五亩之宅’。……孟子的‘制民之产’是典型的小农经济,其思想来源于孔子的富民、惠民思想,但又与之不同。这主要表现在孟子所说的‘民’是小农而不是奴隶,他们有私有财产,并且可以受教育;这对奴隶来说是不可能的。小农经济在某种程度内,可以说是封建生产方式的基础。孟子主张发展小农经济,给他们以最低的生活条件,提高其生产积极性,目的是把劳动力固定在土地上,以巩固和发展封建经济。这在当时无疑是一种进步主张。”此篇通过孟子对齐宣王弃霸道、行王道的劝说,系统地阐述了孟子关于王道的理论和具体主张,指出人君只要能善于扩充不忍人之心,就可以施行仁政,所谓“推恩足以保四海”;人君只有使人民生活有保障,才能得到人民拥护,推行王道于天下,所谓“保民而王”。反之,如果以武力求霸,结果必定失败。孟子的这种理论和主张,反映了他对人民的重视,但他的这种主张在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是不可能实现的。此篇不仅是宣扬孟子仁政思想的代表之作,而且也比较充分地体现了孟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言辞激切而又诙谐生动,富于文采的特色。在与齐宣王交谈过程中,孟子如舟师掌舵,中流自如,随意所之;但统观全篇脉络,方见其是围绕一个中心展开的:即依据齐宣王的不忍之心,推恩于民以行仁政,最后达到称王天下的目的。虽然纵擒开合,曲折多变,波澜迭涌,但一线串珠,线索分明,重点突出。孟子论辩,关于揣测对方心理,诱之入彀,层层突入,机警敏锐,抓住要害,进行驳诘,进而折服对方,一售其说;借助铺排的句式,造成层波迭浪,气势逼人,力重千钧,具有极强的鼓动性和感染力;文章多处比喻,无不贴切,使平淡的说教成为甚有兴味的引导,生动形象而感情强烈,此文“挟太山以超北海”、“缘木求鱼”、“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等妙喻,至今仍然活跃于人们口头之中。汉赵岐《孟子章句·题辞》盛评道“孟子长于譬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诚不为过。
上一篇:《齐晋鞌之战》简析|导读|概况|介绍
下一篇:《齐物论》简析|导读|概况|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