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西汉刘向辑。战国至西汉时期屈原、宋玉、贾谊、淮南小山、东方朔、严忌、王褒、刘向等人作品的总集。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形式,具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同时也具有较高的文学和史学价值。汉代也简称其为“辞”,或称为“辞赋”。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屈原的《离骚》,后人也别称其为“骚”。除《离骚》外,其他较有代表性的作品,有屈原的《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山鬼》、《国殇》等《九歌》,《天问》、《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等《九章》,以及宋玉的《九辩》等。《离骚》全诗共374行,2477字,是中国古代最优秀的长篇抒情诗,以自叙的形式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政治抱负,如说“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朝搴陛之木兰兮,揽中洲之宿莽”;“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刘安《离骚传》称道它推其志,虽与日月争光可也。”《九辩》全诗共250余句,其中句如“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撩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为历代文人悲秋之祖。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价它“虽驰神逞想不如《离骚》,而凄怨之情,实为独绝。”楚辞的形式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五言以至十言不等,错落抑扬为长短句,中间多夹杂有“兮”、“些”、“蹇”、“羌”等语气词和虚字,其中一些属于楚方言。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汉书·艺文志》已有著录,但多有散失。
西汉末年成帝时刘向整理秘府书籍,始将这些作品汇集成书,共16卷。原书久已亡佚。今传东汉王逸所作的《楚辞章句》,增列自已所作的《九思》为1卷,共17卷,是《楚辞》最早的注本,也是比较接近《楚辞》原貌的一个版本。汉代除王逸外,淮南王刘安曾撰有《离骚传》,班固、贾逵撰有《离骚经章句》,马融撰有《离骚注》,晋郭璞撰有《楚辞注》等,都已亡佚。宋元明清时期,对楚辞的研究十分兴盛,注本主要有宋洪兴祖《楚辞补注》、朱熹《楚辞集注》、清戴震《屈原赋注》、朱骏声《离骚赋补注》、马其昶《屈赋微》、王夫之《楚辞通释》、江有诰《楚辞韵读》等。“五四”及建国以后的注本和研究著作主要有郭沫若《屈原研究》、闻一多《楚辞校补》、《楚辞新义》、游国恩《楚辞概论》及所主编《楚辞注疏长编》、姜亮夫《屈原赋校注》、刘永济《屈赋通笺》、《笺屈余义》等。
上一篇:《梦溪笔谈》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下一篇:《武经七书》作品简析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