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集》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唐代著名大诗人,与李白、杜甫同享盛誉。白居易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的诗歌理论。白诗现存约3000首,在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他把自己的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讽谕诗是白诗最精华作品,其中包括《新乐府》50首和《秦中吟》10首等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这些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中唐时代许多重大社会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难,如《杜陵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轻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感伤诗写一时感触,而往往有深刻的寄托,其中传诵最广的是《长恨歌》和《琵琶行》,两诗在艺术上达到极高境界,代表了白诗创作的最高水平,在古代叙事诗的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这两首诗深受群众喜爱,“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唐宣宗《吊白居易》)清人赵翼在《瓯北诗话》中说,白氏“即无全集,而二诗已自不朽。”著名的戏曲《梧桐雨》(白朴)、《长生殿》(洪升)和《青衫泪》(马致远)就是分别根据《长恨歌》和《琵琶行》改编的。白居易的闲适诗和杂律诗,风格平易自然,多有佳作,但也有一些比较消极的作品。白诗内容深刻,语言通俗,老妪能解,因此“禁省、观寺、邮候、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走之口无不道,至于缮写模勒,衔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作者在世时,已有诗集传到朝鲜和日本。白居易对后世诗歌影响巨大,晚唐皮日休、杜荀鹤,宋代苏轼、陆游,直到清代的吴伟业、黄遵宪等,无不受其启示和影响。除诗歌外,白居易的散文创作也颇具特色,推动了唐代古文运动的开展。白居易还写了一些曲子词,为文人词的发展开拓了道路。
长庆四年(825),元稹编辑白居易诗文为《白氏长庆集》50卷。会昌五年(845),白居易最后一次编辑自己的诗文为《白氏文集》75卷,计3840篇。白氏刊本,后世颇多,有的秘藏日本。现存最早的《白氏文集》为南宋绍兴刻本,仅71卷;1979年中华书局出版顾学颉校点的《白居易集》即以此为底本。顾本参考各本,对白氏诗文加以补充。白诗以清初汪立名编辑校注的《白香山诗集》40卷最重要。在众多的选本中,王汝弼选注的《白居易选集》(1980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较好。1962年中华书局出版陈友琴编《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收有中唐至晚清评论白氏的资料。1988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朱金城笺校《白居易集笺校》,颇为详备。
上一篇:《癸巳类稿》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下一篇:《盐铁论》作品简析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