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象》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诗歌理论文集,流沙河著,1987年三联书店出版。包括《诗中有画》、《十二象》两部分。《诗中有画》侧重从欣赏角度论析诗与画的关系——形象思维问题,凡28篇。首先提出“画十说=诗”,列举“先画后说”者、“先说后画”者,以及“全是画”者(如《敕勒歌》、《江雪》),分类评骘。进而由画引申至摄影,列举像一串电影镜头者如《青青河畔草》,像分镜头剧本者如《长恨歌》,运用蒙太奇手法如《李凭箜篌引》,取景高雅、讲究光色者如《鹿柴》。再由摄影引申至音响,有将音响兑换成画面者;有画面具音响效果者;更有故作误听、幻听的把戏以增诗趣者(如《诗经·齐风·鸡鸣》和李贺《马诗》)。均择例精当,评见切要。《十二象》系统阐述诗歌意象理论——也是形象思维问题。分为易象、象征、兴象、喻象、拟象、隐象、典象、赋象、意象、意象派一例,客观对应物象、象外之象,凡12篇,合称“十二象”。认为《易》中的筮辞的象征成分,是《诗》三百篇出现之前的诗之胚胎,是形成文字的诗之萌芽。《易》的核心“八卦”是八类卦角:乾象天、坤象地、坎象水、离象火、巽象风,震象雷,艮象山,兑象泽。人间万物都可用卦象显示,这种思维和表达方式无疑亦是“诗”产生的基础。认为诗的比、兴手法皆源于《易》。继而论述奇比妙譬的喻象,拟人拟物的拟象,诗中作谜的隐象,故意用典造成意象的典象,以及铺陈描绘的赋象,论析透辟,精见屡出。如“比喻是假设,比拟是顶替。前者是图腾论,后者是泛灵论”;“隐象之趣在诱猜,猜想欣赏同步,……不是为隐而隐,只是为了纡回包抄,周围着色,造成飞白的物象”;“赋的手法也是一种想象方式,绝非镜式反映”等等,最后提出“象外之象”的概念,指艺术形象中的遮蔽部分,艺术家供奉给美的牺牲,不该画出而有意留给观众去想象的部分,认为:“内象十飞白=一首诗的全部形象”;此可谓精辟的归纳。作者是以诗人头脑来研讨诗歌理论,因而行文轻妙细腻,娓娓诱人,读来味道清醇,如饮甘露。
上一篇:《十九世纪波兰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下一篇:《十日谈》作品简析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