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计划》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美国刘易斯著。威廉·阿瑟·刘易斯生于美国黑人家庭,1948年开始研究经济发展理论问题。1954年发表《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一文,提出了阐明不发达国家经济问题的两个著名模式,即不发达国家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和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条件决定的模式,在经济学界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第二年又出版了《经济增长理论》,全面分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经济因素和非经济因素,至今仍被认为是发展经济学最重要的著作之一。1979年,由于“对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而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66年,刘易斯总结了自己多年在不发达国家从事计划工作的经验,加以理论上的阐述,写成《发展计划——经济政策的本质》,即本书。对不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如对外贸易、资本集约度、收入分配、税收和储蓄、外国援助等)和各种问题(如地区平衡发展、失业、通货膨胀等)作了十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并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投入——产出表和线性规划技术,阐明了制定经济发展计划的理论、方法和社会基础。被称为“有关发展中国家经济计划方面的权威性的教科书”。刘易斯主张通过制订经济发展计划更有效地利用稀缺资源,从而促进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但反对制定自上而下无所不包的经济计划。主张制定只涉及某些主要指标和重大内容的计划,并采取经济的办法,即通过市场调节,运用经济刺激和其他间接调控手段保证计划实现。他强调“统制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的区别,并指出了指导发生性计划“更能适应千变万化的环境”。本书由《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著作丛书》编辑委员会编辑,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出版。
上一篇:《发展社会学》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下一篇:《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作品简析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