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兰盆经》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盂兰盆经》全称为《佛说盂兰盆经》,约千余字,一般被认为是佛教伪经的代表性经典。“伪经”是中国古代佛教徒假托佛说,用梵文撰述又用汉文译出的佛教经典,大多有较重要的文献价值。《盂兰盆经》自西晋泰始二年(266)至建兴元年(313)间,由竺法护翻译而后传播开来。“盂兰”为梵文音译,义为“救倒悬”,“盆”是汉语,指盛放供品的器皿,言此供具可解先亡倒悬之苦。此部经典叙途了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最初得到六通(神足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后,欲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当他用道眼观看阴间后,见到亡母如处倒悬,一副皮包骨头的饿鬼模样。目连见此十分痛苦,用钵装上饭食奉献于母,但饭食未入母口便化成了火炭。目连痛苦地呼喊。他把此事禀告于佛。佛指点道:你母亲的罪根扎得很深,你要在中元节(夏历七月十五日)即僧众自恣日时,备百味饮食,供养十方僧众,仗众僧的威神道力,你母的罪即可解脱。目连依言而行,其母终获解救。在《盂兰盆经》中,体现着中国传统文化中视双亲的恩情为至高无上的孝道及儒、道等教派的道德、文化观念。佛教徒据《盂兰盆经》中的传说,兴起盂兰盆会(盂兰盆节)。据《佛祖统记》卷37载:中国自梁武帝(502~549在位)起,始设“盂兰盆斋”。寺院在节日期间,除施斋供僧外,还举办诵经法会、举办水陆道场、放焰口、放灯等大型宗教活动。民间亦在此时敬设供果、祭祀祖先、祈祷冥福,并燃灯点烛、诵经施食。后世更形成放河灯、焚法船的民俗,致使以《盂兰盆经》为基础的盂兰盆会成为重要的佛教节日。由于目连救母的故事与中国传统伦理相合,后世将其改编成多本连台戏剧《目连救母》搬演于舞台,中国文人将其改编成小说。这些戏剧、小说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很大。
上一篇:《白虎通义》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下一篇:《石林燕语》作品简析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