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过程》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杰罗姆·S·布鲁纳著。在美国国内,本书自1960年出版问世后几乎每年重印一次。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中译本,内部发行;文化教育出版社曾根据美国哈佛大学出版社1963年版译出,后根据1978年第16次重印本修订,于1982年6月出版本书并公开发行。本书是作者对1959年美国“全国科学院”伍兹霍尔会议所作的总结报告,其中阐明了美国60年代初期中小学教学和自然科学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全书共6万余字,分为6章。在引论中,作者指出中小学的课程设计工作是当时对教育质量和智育目标重新出现的关切的一个表现,其主要目的在于编写出有效的教材,也就是既重视内容范围,又重视结构体系的教材。在第2章到第5章中作者分别阐述了课程改革的四个中心思想:(1)学科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这一学科的基本结构和研究的基本态度、方法;(2)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用某种形式教给任何年龄的学生;(3)在发展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之外应该重视发展直觉思维能力,因为在发现、发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常常是由直觉思维推测出正确的答案,然后由分析思维去检验证明;(4)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材料本身发生兴趣,不宜过分重视奖励、竞争之类的外在刺激。在最后一章中,作者分析了可以用来辅助教学过程的代替经验的装置、模型装置,戏剧式装置和自动化装置的作用,着重指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榜样和典型人物的价值。本书在各国教育界发生了深刻的影响,引起了热烈的争论,被列为“最重要的和最有影响的教育著作之一”,誉为“教育理论的一个里程碑。”它在我国的教育界、心理学界引起了广泛兴趣。
上一篇:《政治学》作品简析与读后感
下一篇:《新史学》作品简析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