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贯》的主要内容,《医贯》导读
《医贯》又名《赵氏医贯》,是中医综合性著作。明赵献可撰。刊于万历四十五年 (1617)。赵氏以保养“命门之火”贯串于养生、生析病变及治疗等各个方面,故名 《医贯》。清 《八千卷楼书目》最早著录。现存主要版本有:明万历四十五年丁巳 (1617)步月楼藏版,崇祯元年戊辰(1628)重刊本,清顺治间刻本,三多斋梓行本,清同治六年丁卯(1867)文英堂梓行本。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赵献可(万历、崇祯年间),明代医家。字养葵,又号医巫闾子,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人。赵氏博览医书,又对儒道佛均有所涉,在习医期中,曾旅游于陕西、山西等地,以广求博访。据 《鄞县志》载: 人们称他“好学淹贯,尤善于 《易》 而精于医,其医以养火为主”。赵氏在哲学上受 《易经》影响较大,在医学上十分推崇薛己之学,他立志于先天水火而尤重于命门之火,并将自己的学术见解著成《医贯》一书,成为其代表作而传于后世。此外,还著有 《邯郸遗稿》、《内经钞》、《素问注》、《经络考》、《正脉论》等,惜今其中仅存 《邯郸遗稿》于世,余者已佚。
《医贯》共6卷。约8万余字。内分玄肤论、主客辨疑、绛雪丹书、先天要论、后天要论五门,每门又各分若干子目。卷1为玄肤论,论述《内经》 十二官、阴阳、五行等基本理论。卷2为主客辩疑,分别论述了中风、伤寒、温病、郁病四类病证。卷3为绛雪丹书,论血病。卷4、卷5为先天要论,主要介绍八味丸及痰、咳、吐血、喘、噎膈、泻利、梦遗等证的病机及治法。卷6为后天要论,讨论了补中益气汤及伤食、疟、痢疾等病证。
本书所反映的赵氏主要学术思想有三个方面: 1.独重肾命水火。赵氏推崇薛已之说,把命门视为人身之“真主”。首先否定了 《难经》关于右肾为命门的说法,而是根据《易经》“一阳陷于二阴之中”及《内经》“七节之旁有小心”的理论,认识到两肾均有形,属水,而命门无形,属火,其位在两肾中间,即“两肾各一寸五分之间,当一身之中”。自此首倡命门无形位于两肾之间,成为后世命门学说诸家争论中的一大家。其次赵氏根据 《内经》理论及哲学的太极理论,认为命门实为“ 一身之太极”,能“主宰先天之体”、“流行后天之用”,而为人身之真君真主。继之讨论命门的作用,巧为人体生命活动之动力,并以“走马灯”作形象比喻,走马灯的转动全赖于中间所燃蜡烛之旺微,人体生命活动也无一不取决于命门无形之火的盛衰。所以养身治病须调养肾命水火。其不足或失调时,宜调补不可攻泻。2.阐发八味丸、六味丸的应用。赵氏对人身水火阴阳二气尤为重视,故临证治疗杂病也从水火二气盛衰入手,力荐六味丸、八味丸为通治各病的主剂。书中所述中风、伤寒、温病、血病等无一不以六味、八味两方加减治之。这一认识对某些病症不乏独到见解。3.论治郁证颇具卓识。包括对郁证的含义、病因病机、治疗等都提出了别具一格、颇有见地的认识。认为郁证并非专指某一疾病,而是一个广泛的病理学概念,是多种疾病发生的共同变化。并认为五郁相因为病,尤以木郁致诸郁最为常见,在治疗上,赵氏不仅深刻阐发了《内经》治郁五法,而且从临床体会到诸郁因木郁所致,故治之以“一法代五法”,常以消遥散作为治疗木郁的主剂,配合左金丸、六味丸用之。
如上所述,赵氏究心《内经》及《易经》倡导命门水火,力荐六味丸、八味丸两方,反对用寒凉药克伐生气。其学术思想为温补学派的形成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影响颇深。清代高鼓峰、吕留良、董废翁等人均宗赵氏之学。特别是吕氏对《医贯》作逐一评注,对赵氏命门学说起了承流扬波的作用。另李中梓倡先天后天根本论,治先天之本亦渊源于赵氏补肾之六味丸、八味丸。陈士铎《石室秘录·论命门》亦是总结归纳赵氏命门学说而成。
但另一方面,赵氏强调命门水火,以六味、八味二方通治各病,不免有失偏之处,故遭致清徐大椿的猛烈抨击。徐氏著《医贯砭》,几乎逐字逐句贬斥赵氏之说,认为赵氏以命门为人身之真主为邪说之根,对病证通治以六味、八味,“一应苦寒者俱不用”是错误的,徐氏见解虽有一定道理,但言过其实,甚肆言谩骂,则是其片面之处。
上一篇:《医说》的主要内容,《医说》导读
下一篇:《医门法律》的主要内容,《医门法律》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