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庾子山集》的主要内容,《庾子山集》导读
《庾子山集》是北周文学家庾信的诗文集。一作《庾开府集》,又作《庾信集》。庾信(513-581)字子山,小字兰成,南阳新野(今属河南)人,八世祖时徙家江陵 (今属湖北)。史称庾氏南渡以来,“七世举秀才”,“五代有文集”(宇文逌《庾信集序》),以仕宦与文学显赫于世。父庾肩吾,梁简文帝时官至度支尚书,同时又是当时独步江南的“宫体”诗人。信天资聪敏,幼而好学,博览群籍,尤其精通《春秋左氏传》。大通元年 (527),15岁,侍昭明太子萧统东宫讲读。中大通三年(531),昭明太子死,晋安王萧纲为皇太子,开文德省置学士,信与徐陵皆充其选。这时庾肩吾与徐陵父徐摛并在东宫任职,父子一同出入禁闼,恩礼隆厚。信与徐陵才情焕发,文并绮艳,世人号称“徐庾体”,竞相追摹,家诵户弦。
庾信大约在20岁时入仕,初为安南府行参军,转尚书度支郎中。大同八年(542),出为郢州别驾,曾与湘东王萧绎讲论用兵战阵之事,深受赏识。十一年,为通直散骑常侍,出使东魏,以文章辞令赢得盛誉。回国后,任正员郎,又为东宫领直、建康令。太清二年(548),侯景之乱,信奉命守桥,不战而败退。建康陷落,沿长江西奔江陵。承圣元年(552),梁元帝在江陵即位,信被任命为御史中丞,迁散骑常侍、右卫将军。三年四月,奉命使西魏,十一月,江陵被西魏军攻破,从此羁留长安,忍辱出仕北朝。
在北朝历魏、周、隋三朝七帝,直至死于长安,共28年。西魏时,累迁车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入周,历司水下大夫、弘农郡守,迁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司宪中大夫。建德五年(576),出为洛州刺史。大成元年(579),还为司宗中大夫,不久即因病去职。隋开皇元年 (581) 卒,年69。《周书》卷41、《北史》卷83有传。
大象元年(579),北周滕王宇文逌在新野为庾信编成文集20卷,序称:“昔在扬都,有集十四卷。值太清罹乱,百不一存。及到江陵,又有三卷,即重遭军火,一字无遗。今之所撰,止入魏已来,爰自皇代,凡所著述,合二十卷。”这说明宇文逌所辑主要是入北以后的作品,而在南朝庾信还曾有过建康时的14卷和江陵时的3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庾信集》21卷,有人认为增多的1卷可能属于隋平陈后所得的南朝旧作。《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日本国见在书目》又一概著录为20卷,这也许是唐人将21卷本重新编次的结果。宋代公私书目所载与唐无异。至元代,20卷本已十分罕见。倪瓒《清閟阁集·与彝斋学士书》谈及借阅 《庾子山集》事,极恳切之至。明、清书目题跋中虽有关于20卷本的记述,实际上书早不存,所说不过剿袭旧志而已。
现今所见庾集皆明人辑本,其诗集主要有明正德十六年 (1521) 朱承爵 (存余堂)刻《庾开府诗集》4卷、嘉靖间朱曰藩刻《庾开府诗集》6卷、嘉靖间薛应旗 《六朝诗集》本 《庾开府集》2卷,最早的朱承爵本或者是依据南宋刻本残卷,又抄撮《艺文类聚》、《初学记》、《文苑英华》等书而成编的。其诗文合集本则有明万历中屠隆评点《徐庾合集》本《庾子山集》16卷、天启元年(1621)张燮辑《七十二家集》本《庾开府集》16卷、天启六年汪士贤辑《汉魏诸名家集》本 《庾开府集》12卷。明张溥辑 《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承用张燮本,但分诗文为2卷。
据《隋书·魏澹传》,澹曾奉隋太子命注 《庾信集》。《新唐书·艺文志》还著录张庭芳、崔令钦注庾信《哀江南赋》各1卷。宋代注《哀江南赋》者又有王道珪(见《崇文总目》)、魏彦渊(见郑樵《通志·艺文略》)两家。这是庾集的早期注本,惜已不传。清代有两家注本,一为吴兆宜《庾开府集笺注》10卷,一为倪璠《庾子山集注》16卷。吴注用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为底本,其中诗还用朱曰藩本校过,《咏画屏风诗》作25首,而缺《侠客行》、《赠周处士》、《寻周处士弘让》3首,注释也嫌疏略。倪注用屠隆本为底本,卷次分合稍有不同。其注释远比吴注为详,探赜发微,颇能符合庾信生平背景和思想情结。全书卷首有题辞、年谱、世系图、本传及宇文逌序,卷末有总释,补前注之不足,体例也远比吴注细密。倪注有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崇岫堂原刊本,又有中华书局1980年排印本。
庾信一生历经南北两个时期,今本《庾子山集》包括了前后两个时期的作品,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作者的思想变化和艺术风格上的不同追求。庾信在南朝的诗文留存不多,诗如《奉和山池》、《奉和同泰寺浮屠》、《和咏舞》之类,大半是应制之作,长于咏物写景,锤字炼句,调谐对切,斗巧出奇,所谓“庾信之诗,为梁之冠绝,启唐之先鞭”(明杨慎《升庵诗话》卷3),即指此。这个时期所写的赋,如《春赋》、《七夕赋》、《镜赋》之类,也以体物浏亮、缘情绮靡见称,刻画细腻,多有精丽圆妥之句。但所描写的内容不过歌声舞影、宫闱园池,思想意义十分贫乏,风格不免流于纤弱,所以又有 “词赋罪人” ( 《周书》本传) 之讥。
入北而后,庾信一则惭事异朝,一则思念乡关,亡国之痛与身世之感结为胸中块垒,发为诗赋,往往托物抒情,寄慨遥深。后期诗歌作品的名篇如《拟咏怀二十七首》,模拟阮籍的《咏怀》诗,尽情倾吐悲郁的怀抱。其中所谓“倡家遭强聘,质子值仍留”(其三)、“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其五)、“故人形影灭,音书两俱绝”(其十)、“其面虽可热,其心长自寒”(其二十)、“怀抱独昏昏,平生何所论”(其二十五)等语,明显流露出羁留不归的哀愁;又所谓“雪泣悲去鲁,凄然忆相韩”(其四)、“空营卫青冢,徒听田横歌”(其八)、“惜无万金产,东求沧海君”(其十三)、“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其二十六)等语,亦是自责不能挽救故国梁朝之亡。其他一些诗章,如《重别周尚书》、《寄徐陵》、《寄王琳》、《秋夜望单飞雁》之类,语短情长,也处处表现出对故土故人的依恋。总之,后期的诗在内容上远比前期充实,在艺术手法上也能语洗铅华,刮除丽藻,参以散句,沉挚质劲。不过早年的俪偶结习一时难改,诗风依然囿于风华靡丽之中。
庾信以辞赋名家,《哀江南赋》、《枯树赋》、《小园赋》早已脍炙人口。这几篇赋都作于后期,明丽中出苍浑,绮缛中有流转,“不无危苦之辞,唯以悲哀为主”,无论其思想意义还是艺术造诣,均大胜于前期之作。《小园赋》的主题,一如清倪璠 《庾子山集注》所说:“《小园赋》者,伤其屈体魏、周,愿为隐居而不可得也。其文既异潘岳之《闲居》,亦非仲长之《乐志》,以乡关之思,发为哀怨之辞者也。”《枯树赋》乃以大树荣枯自喻身世,篇末借桓大司马之口说:“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言自己昔日在梁显贵,而今流落北朝,不觉生意已尽。这两篇赋或直写园景,兼发议论,或咏物起兴,以寓感慨,在白描中还不时运用典实,遂使得主题愈见深厚,情味也愈加隽永。
今本庾集中最能代表庾信文学成就的宏篇巨制,自然要属《哀江南赋》并序为第一。所哀在江南,即是说哀悼梁朝的不幸覆亡,申述自己始终不忘江南故国,这是一篇自传体的史诗,赋前的序600多字,以骈俪精工的语言,扼要阐明了作赋动机和全赋大意。赋文3000余言,首先叙述家世祖风,点醒自身命运与梁朝兴亡的关系,然后写梁由盛及衰,自侯景之乱、诸王火并,直至江陵陷落,自己流亡北国,乡关之思,日久愈切。这一篇赋不仅篇幅巨大,气势恢宏,而且写来“辞生于情,气余于采”(明张溥《庾开府集题辞》)、“华实相扶,情文兼至”(《四库总目提要》),因而成为赋史上划时代的骈赋杰作。唐代大诗人杜甫极推重庾信,曾作诗赞道:“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今人嗤点流传赋,不觉前贤畏后生。”(《戏为六绝句》) 又道:“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杜甫的肯定即是就庾信入北以后的创作,尤其是像《哀江南赋》这样的作品而发的。
参考文献
- 1. 清倪璠: 《庾子山集注》,中华书局,1980。
- 2.陈寅恪:《读哀江南赋》,《金明馆丛稿初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 3. 钱钟书: 《谈艺录》,中华书局,1984。
- 4.刘文忠:《鲍照和庾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A
上一篇:《庸庵笔记》的主要内容,《庸庵笔记》导读
下一篇:《异域录》的主要内容,《异域录》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