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迹图》的主要内容,《禹迹图》导读
《禹迹图》是在它那个时代的世界上最杰出的地图。公元1136年和1142年两次上石,所绘水系和海岸线轮廓都比较精确。绘图人姓名无传。
这两幅石刻地图图名的第二个字不同。刘豫阜昌七年(南宋绍兴六年,1136)四月刻石的称《禹跡图》(图纵80厘米、横79厘米,现存陕西省博物馆);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十一月十五日左迪功郎充镇江府府学教授俞箎重校立石的称《禹迹图》(图纵83厘米、横79厘米,现存镇江博物馆)。俞箎重校立石时,或有意改“跡”为“迹”字,以与此前上石之《禹跡图》有所区别。
比较这两幅石刻地图,除《禹迹图》海洋用水波纹表示,而《禹跡图》的海洋无符号表示,以及由于刻工的技艺不同或手误而产生的差别之外,二者所绘山川以及府州名称等完全相同。《禹迹图》上方图名框内注记:“元符三年正月依长安本刊”等字,可知长安本亦是《禹迹图》所依据的图本。二石刻图上有的错字都相同,说明这是原图本,即长安本图上的讹误。《禹迹图》海洋用水波纹表示,长安本可能也是这样,而《禹跡图》略去未刻。
二石刻图均有上石时间,无制图时间。图上黄河在今河北省入海,按黄河自王莽始建国三年(11)河决魏郡,改道在山东利津入海之后,直至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河决商胡埽(今河南濮阳东北),翌年北流,才改在河北省入海,可见图的绘制决不会早于庆历八年。又根据图上宋代的府、州名来看,有的是在元丰年间建置的,如颍水上游的颖昌府是元丰三年(1080)建置的。所以图的编制不会早于元丰三年。至于下限,图上无元符三年以后的建置,所以图的绘制时间应在元丰三年至元符三年之间(1080-1100)。
《禹跡图》或《禹迹图》是目前所见中国古代地图上最早出现画方的地图。图上注明比例尺“每方折地百里”,即每方格的边长(1.1-1.2厘米)相当于宋代的100里。若按宋尺合30.72厘米计算,比例尺约为1∶4,500,000;据图上东京(今河南开封)至南京(今河南商丘),东京至西京(今河南洛阳)的距离计算,比例尺约为1∶3,500,000。
图上黄河源出自积石,长江在岷山附近注记:“大江源”,这是受《尚书·禹贡》:“导河积石”、“岷山导江”之说的影响。
图名框内除注记比例尺外,还注记有:“禹贡山川名”、“古今州郡名”、“古今山水地名”等字。图上有些是当时已经废置的州、郡名称和古代地名,如“儋”州、“曲”州、“夜郎”郡、“鲁望川”等等,这些正是图名框内注记“古今”二字的反映。图名“禹跡”或“禹迹”,意思是寓地理之图于夏禹九州之迹中,实即一幅中国内地的地理图。
参考文献
- 1.英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第3卷第22章第4节,剑桥大学出版,1959。
- 2.曹婉如:《〈华夷图〉和〈禹迹图〉的几个问题》,刊《科学史集刊》第6期,1963。
上一篇:《禹贡锥指》的主要内容,《禹贡锥指》导读
下一篇:《绎史》的主要内容,《绎史》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