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谱》的主要内容,《书谱》导读
《书谱》是唐代孙过庭撰写的书学论著。原为6篇,分为2卷。今仅存其真迹总序上卷。计3700余字。因此,有题作《书谱序》者。传世版本主要有原抄本,《书苑菁华》本,《百川学海》本,《说郛》本,石刻本,《王氏书画苑·书苑补益》本,《四库全书·子部·艺术类》本,停云馆刊本,安氏刊本,《丛书集成初编》本,《佩文斋书画谱》本,马国权译注本等。
孙过庭(约648—703),字虔礼。一说名虔礼、字过庭(陈子昂《墓志铭》)。陈留(今属河南,自属为吴郡,故或作富阳)人。唐书法家兼书学理论家。官率府录事参军,一说“右卫胄曹参军”(《述书赋注》)。工草书,学王羲之。米芾评曰:“唐草得二王(羲之、献之)法,无出其右。”贬语有唐窦臮、窦蒙《述书赋并注》: “虔礼凡草、闾阎之风。千纸一类,一字万同。”
《书谱》的名实问题,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全文从内容到形式并没有分成六个部分 (一个部分一个中心)来写;而只是概述了书法的源流与支脉,评骘了前人论书的偏蔽,以及叙述自己撰写《书谱》的旨趣等。”“完全是序言之体。”另有人认为此即正文。近人朱建新在《孙过庭评考》中认为《书谱》应是全文。因屡经装裱,中有断失,故多杂议。“观其文字,溯源流,辨书体,评名迹,述笔法,诫学者,伤知音,至矣尽矣,岂可复增!”
《书谱》专证正、草二体书法、章法,兼论六书、八体。其重要意义在于它对书法的学习和研究所起的指导作用。
一、阐明不同书体的功用和特点
“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畐,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
二、总结书法基本技法,欣赏与创作经验
“执,谓深浅长短是也;使,谓纵横牵掣之类是也;转,谓钩环盘行之类是也;用,谓点画向背之类是也。”
“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勉之不已,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这种由平正到险绝,由险绝复归平正之“三阶段”论,以及强调书法创作要主、客观相结合所提出的“五合”、“五乖”之说,道前人所未道。
《书谱》对钟 (繇)、张 (芝)、二王及师宜官、邯郸淳、崔瑗、杜度、萧子云、羊欣、蔡邕等书法名家一一点评,但对王献之书似有偏见。
《书谱》传世墨迹本,自写成卷。文中所言之意流于笔端,读者在思索作者理论思想之时,亦可欣赏体味其书法创作。该篇笔法流畅,结构谨严。文章以骈体文写成,辞采华丽。因为该篇阐述正草二体书法,见解精辟,书文并茂,故为历代名家所珍视,被学者奉为指南。
后世研究主要以理论和墨迹两方面进行,认为孙过庭《书谱》“有一点毛病,就是辞藻过甚,往往把关于写字最要紧的意义掩盖住了,致使读者注意不到,忽略过去。”(见沈尹默《历代名家学书经验谈辑要释义》)清包世臣虽欣赏此文,却大胆作了删节,目的在“删浮言以显名理” ( 《自跋删拟书谱》)。唐宋间人因 《书谱》对运笔方法阐述颇详,多以“运笔论”视之。张怀瓘称其深得旨趣。清乾隆间戈守智辑《汉溪书法通解》,采录《书谱》全文,不少句子之下引用前人成说以为笺证。朱履贞作《书学捷要》,在每一段下系以数语以指明其旨趣。包世臣针对孙说可疑之处,写成 《书谱辨误》(载《艺舟双楫·论书二》),一一予以辨证。另外,他在 《答熙载九问》、《答三子问》、《自跋草书答十三问》、《删定吴郡 〈书谱〉 跋语》等文章中 (均见包著《艺舟双楫》),都对《书谱》的奥秘多有阐发。1963年,朱建新《孙过庭书谱笺证》一书出版,钩稽了历代论书之作中与孙说有共通或有启发者,分段附于原文之后。启功《孙过庭书谱考》(1964年2月号《文物》)综论作者生平及原作名称,特别对它的墨迹和石刻各本的源流变化,论述尤详。日本方面,自唐代传入《书谱序》抄本以后,一直受到学界重视。知名著作有:平信久在天明七年(1787)所写的《孙氏书谱证注》、藤原楚水在昭和十五年(1940)所写的《袖珍孙过庭书谱》、猪口笃志在昭和三十四年(1959)所写的《书谱注》等。其它散见于报刊杂志的研究文章还有不少。
参考文献
- 1. 马国权: 《书谱译注》导言,上海书画出版社,1980。
- 2. 熊秉明: 《中国书法理论体系》,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1984。
- 3. 华东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室: 《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书画出版社。
上一篇:《书目答问》的主要内容,《书目答问》导读
下一篇:《事林广记》的主要内容,《事林广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