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诗选》的主要内容,《元诗选》导读
《元诗选》是清顾嗣立编纂的有元一代诗歌总集。顾嗣立(1665—1722)字侠君,江苏长洲(今苏州)人。康熙三十八年 (1699)举人。四十四年(1705),由江苏巡抚宋荦推荐,应选入京,受命分纂宋、元、金、明四代诗选及《皇舆全书》。五十一年(1712)会试,特赐进士出身,由翰林院庶吉士改补中书舍人。五十三年(1714),入武英殿纂辑《鸟兽虫鱼广义》。次年,以疾告归。六十一年(1722)卒于家,年五十四。著有《韩昌黎诗集注》、《温飞卿集笺注》、《苏东坡诗注》、《寒厅诗话》、《闾邱辨囿》、《秀野草堂诗集》、《诗林韶濩》、《春树闲草》、《闾邱先生自订年谱》等。《清史列传》卷71、《清代学者像传》第2集有传。
顾嗣立认为诗至有元,其变已极,蔚然自成一代文章之体,故可以“上接唐、宋之渊源,而后启有明之文物”(《元诗选凡例》)。他的这种认识萌发很早,因而从青年时代起即着手编刻元人诗集。康熙三十二年(1693),他在俞玚、金侃等人的帮助下,编成《元百家诗集》,亦即《元诗选初集》,时年二十八岁。《初集》以文帝、顺宗为卷首,其余作者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分为九集,自甲至辛的作者皆有诗集全稿传世,方外、闺秀则合编为壬集。凡散见于诸家选本及山经地志、稗乘野史而存诗无多的作者,原拟总编为癸集附后,故初、二、三集均无癸集。
编纂《初集》时,顾嗣立已经向江南藏书家如徐氏传是楼、培林堂、含经堂等广搜善本。《初集》问世后,又奔走南北,爬梳残编断简,又得朱彝尊所藏元人遗集,前后所积约百家,复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编成《元诗选二集》。自甲至壬,中缺丁集,体例一如 《初集》。此后,除在江南继续广搜博采外,还利用应诏入京修书的机会,尽窥内府秘本,手自抄撮,存诸行箧,等到告归后,合并二十年来所得,重加诠次,于康熙五十九年 (1720)续成《元诗选三集》,自甲至壬,亦缺丁集。《三集》告成未两年,顾氏病逝。自初始至于《三集》之成,长达三十年,可以说顾嗣立一生精力毕萃于此书。
据《元诗选三集序》,顾嗣立生前已编好《癸集》。又据席世臣《癸集序》,顾生前已曾镂版,只是未能竟其事。后于嘉庆三年(1798),席世臣始据“已刻之版,并未刻之稿”,最终完成了补刊印行的工作。补刊事约肇始于乾隆五十三年 (1788),历时十年之久。不过《癸集》必是印本不多,当时流传亦不广,后来在战乱中又有散佚。今天所能见到的《癸集》,是席威(世臣曾孙)根据旧印本残卷及扫叶山房藏版重新刊印的,成于光绪十四年 (1888),上距世臣原刻又已近百年。
香港出版的《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中,有顾廷龙先生撰写的《顾嗣立与〈元诗远〉》一文。其中言及曾亲见《元诗选癸集》稿本一种,当是乾隆间抄自秀野草堂本。原稿本自癸甲至癸癸凡10集,每集前有目录,甲、乙、丙三集目录前有标题,如甲《金宋遗老》,乙《中统至大德出仕》,丙《至大至后至元出仕上》。丁集以下目录缺,推测丁集标题应是 《至大至后至元出仕下》,壬集之上 《羽士、释子 (尼附)》,壬集之下 《香奁》,癸集上 《元人姓名无字里、官爵、时代可稽者》。原稿本与刻本相校,文字出入甚多,互有优劣。所收作者,原稿本癸集之丁有吴杕、吴炳、孟淳、陆文圭等18家为刻本所无,无刻本中有166家又为原稿本所无,想系散佚所致。顾文还谈到见有《元诗选丁集》未刻稿两册,为康熙间秀野草堂原写待刻样本,款式与前三集同,所存诗实为《癸集》之丁集。此本较上述原稿本丁集又多出陆景龙、陈祜、辛敬、龙仁夫等11家。以上《元诗选》初集、二集、三集均有秀野草堂刊本,1987年中华书局据原刊本排印出版。
最早的元诗选家,要属元后至正时人傅习、孙存吾和蒋易。傅、孙有 《元风雅》24卷,入选166家,多江西作家。蒋亦有《元风雅》30卷,收85家,名家录诗较多。入明,则有偶桓《乾坤清气集》、孙原理《元音》、宋绪《元诗体要》、李萒《元艺圃集》等。这些选集的共同缺憾是卷帙过小,收录不广。顾嗣立的《元诗选》初、二、三集各收专集百家,包括附载诸家共340家。癸集合计约2400人左右,连同前三集号称三千家。这个数字是此前的任何元诗总集所不及的。《四库总目提要》说:“有元一代之诗,要以此本为巨观矣。”这个评价充分肯定了《元诗选》作为一代诗史的文献价值。
《元诗选》的文献价值不止是一般意义上的网罗浩博,更重要的还在于取材的审慎。《四库提要》说它“一一采自本书,具见崖略”,就是说顾氏极重第一手资料,所选各家尽可能保存了原书的面貌。而且因为当时悉心访录,海内秘籍已大备于此。乾隆四十六年(1781)《四库提要》汇编成书时,正编与存目著录元人文集仅有一百四十五家,此不过晚于《元诗选三集》六十年,其间散佚诸书如钱选《习懒斋集》(二集甲)、徐世隆 《威卿集》(二集乙)、甘泳 《东溪集》(三集甲)、李源道 《仲渊集》(三集乙)等,全赖 《元诗选》予以保存。至于癸集所收录的各家残膏剩馥,其珍贵当尤倍于前三集。
《元诗选初集·凡例》 曾引欧阳玄的话以论元诗:“中统、至元之文庞以蔚,元贞、大德之文畅而腴,至大、延祐之文丽而贞,泰定、天历之文赡以雄。有元之诗,每变递进,迨至正之末,而奇才益出焉。然其渊源流派,规矩师承,风会所存,班班可考。”同样的议论还见于《寒厅诗话》中,这说明顾嗣立其人对元诗有颇为精到的研究,见识之高亦决定了他的持择之精,其诸家小传中的评述,合而观之,则无疑于一部元诗发展简史。如初集甲集首列元好问,小传称: “汴京之亡,故老都尽。先生蔚为一代文宗,以文章独步者几三十年。由是学者知所指归,作为诗文,皆有法度。百年以还,名家辈出,别裁伪体,溯流穷源,论者以先生为标准,不亦宜乎。”以元好问作为元诗的发端,的确独具只眼。《遗山集》选诗445首,也不枉其多。他如初集丙集袁桷、初集戊集萨都剌、贡师泰等人的小传,叙述元诗流派,无不历历可观。清王士祯盛誉此书: “其传例仿虞山 (钱谦益)之 《列朝诗》,甚有雅裁。”(《带经堂诗话》卷4引《居易录》)翁方纲甚至以为此书“体裁洁净,胜于吴孟举《宋诗钞》远矣” (《石洲诗话》卷5)。足见以《元诗选》与《全唐诗》、《宋诗钞》、《列朝诗集》、《晚晴簃诗汇》并举,构成历代诗歌总集,概观历代诗史,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参考文献
- 1. 顾嗣立: 《元诗选》,中华书局,1987。
- 2. 《清史列传》,中华书局,1990。
- 3. 顾廷龙:《顾嗣立与 〈元诗选〉》,见香港《大公报在港复刊三十周年纪念文集》。
上一篇:《元氏长庆集》的主要内容,《元氏长庆集》导读
下一篇:《再生缘》的主要内容,《再生缘》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