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禄琳琅书目》的主要内容,《天禄琳琅书目》导读
《天禄琳琅书目》是清代内府藏书处天禄琳琅所藏善本书之目录。前编10卷,乾隆四十年(1775)于敏中等奉敕编撰;后编20卷,嘉庆二年(1797)彭元瑞等续撰。有《四库全书》抄本及影印本,光绪十年(1884)长沙王先谦合前后编出校刊本。
于敏中(1714—1779),字叔子,号耐圃,江苏金坛人。乾隆进士,官至军机大臣、文华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曾任四库全书馆、国史馆、三通馆总裁和文渊阁领阁事。著有《临清纪略》。彭元瑞(1731—1803),字掌仍,号云楣,江西南昌人。乾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协办大学士。曾任四库全书馆、国史馆副总裁,实录馆总裁和文渊阁领阁事。著有《恩余堂稿》。
乾隆九年(1744),清帝命检阅内府藏书,择其善本,进呈御览,于乾清宫昭仁殿列架庋置,赐藏室名曰“天禄琳琅”(意即天赐秘籍)。随后三十余年,秘籍珍函,续藏益富。乾隆四十年(1775),于敏中等奉敕将天禄琳琅藏书掇其箐华,重加整比,编为目录,是为《天禄琳琅书目》之前编。
该书目10卷,著录图书429部,其中宋版71部,金版1部,影宋抄本20部,元版85部,明版252部。书首冠以丁卯(1747)御题昭仁殿诗,乙未(1775)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等用天禄琳琅联句诗,和天禄琳琅凡例。《四库全书》本还有乾隆四十六年(1781)提要。
其编制体例是,将宋、金、元、明刊本及明影宋抄本,先以各时代为次,再分经、史、子、集四部。如,卷一宋版经部,卷二宋版史部、宋版子部,卷三宋版集部、金版史部,卷四影宋抄经部、影宋抄史部、影宋抄子部、影宋抄集部,卷五元版经部、元版史部,卷六元版子部、元版集部,卷七明版经部,卷八明版史部,卷九明版子部,卷十明版集部。
其收录标准重在版本,所收图书皆是前代旧本、旧刻、旧抄中的精品。同一书而两刻均工,则两本并存,如《韩柳全集》在明版集部连收2本,即为仿宋椠版式一书两刻例。同一刻而两印各妙,则俱从并收,如《通鉴纪事本末》在宋版史部连收3本,为一刻三印例。
每书各撰有解题,其与一般书目解题不同者有五,其一,除著录函册篇卷外,特别注重对版本情况的介绍,诸如刊刻时代、版本源流、传抄经过、纸质墨色、字体刀法、装潢式样等,一一详加考证。如介绍宋版集部《六臣注文选》的版本情况:“其镌手于整齐之中寓流动之致,洵能不负佳书,至于纸质如玉,墨光如漆,无不各臻其妙,在北宋刊印中亦为上品。”
其二,将旧人题跋列为附录。如宋版史部《古列女传》在解题之后附录钱谦益的跋语,跋语主要记述两次得古本列女传的经过。
其三,凡书首有御制诗文题识者,均恭录于旧跋之前。如宋版史部《汉书》,在诸家跋语之前,恭录乾隆御题“内府藏旧刻书甚夥,而前后汉书雕镌纸墨并极精妙,实为宋本之冠”云云,并钤宝“乾隆宸翰”、“几暇临池”、“稽古右文之玺”、“几暇怡情”、“得佳趣中绘御容”、“德日新”、“执两用中”等7枚。
其四,对各鉴藏家印章题识,仿《清河书画舫》一书体例,皆用真书摹入,并略加考证,间或介绍鉴藏家传略。如宋版经部《周易》,用真书摹入“宋本”、“甲”、“毛晋之印”、“毛氏子晋”四方印章,并考证说:“琴川毛晋藏书,类以甲乙为次,是书于‘宋本’印记之下,复加‘甲’字印,乃宋椠之最佳者。”介绍毛晋传略说:“晋,元名凤苞,字子晋,苏州常熟人。好古博览,构汲古阁,藏书数万卷,刻十三卷、十七史、古今百家之书,手自校雠,童仆皆能抄书,著述甚富。见《苏州府志》。”
其五,解题最后详列阙补篇卷页数,偶尔略加考证。如宋版经部《春秋经传集解》,详列“阙补卷十三、卷十四、卷十七之卷二十二”,并考证说:“计四册,锓刻亦精,但字画较瘦,卷末无世彩廖氏印,书中亦无径山红记,乃用别本补入。”
该书目所收诸书,每册前后皆钤用御玺二方,一为“乾隆御览之宝”,一为“天禄琳琅”。其宋、金版及影宋抄本,皆函以锦,元版以蓝色绨,明版以褐色绨,用示差等。
嘉庆二年(1797)10月21日乾清宫火灾,昭仁殿中天禄琳琅图书遂遭殃及。乾清宫复修后,重汇善本补藏其中,大学士彭元瑞等续撰《天禄琳琅书目后编》,次年乃成。后编著录宋至明刻本、影宋本、明抄本共663部,12258册,体例依旧。其存佚情况,据1925年施廷镛作《故宫图书记》时考察记载:“兹检点存书,则以寻常坊本为多,其属于天禄琳琅者,仅得311部,内宋版21部,元版62部,明版219部,抄本9部,且均系‘天禄继鉴’之品,而《天禄琳琅书目前编》所著录者不与焉。……谅系遭火之故,希世秘籍,不可再见,殊可惜也! 惟后编著录之书663部,今存者不过三分之一强。”(《图书馆学季刊》第一卷第一期)有鉴于此,今人施廷镛、张允亮曾分别编有《天禄琳琅查存书目》和《天禄琳琅现存书目》,著录现今实存之书,可资参考。
该书传世后,读者无不仰慕珍藏之富,版本之精。后世藏书家仿其体例专记珍善本目录者甚多。如清末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丁丙《善本书室藏书志》。
在该书问世之前,许多藏书家都已十分重视版本问题,诸如明代的毛晋、范钦,清代的钱谦益、钱曾等,对版本论述均有发明。自《天禄琳琅书目》以后,各藏书家除更加重视版本的收藏以外,而且展开广泛的学术研讨,专门研究历代典籍的版本情况,确定原刻和翻刻,原抄和影抄,善本和劣本,以供社会人士收藏、鉴赏和读书治学的参考。因此出现一批研究古籍版本的专著,如王国维《两浙古刻本考》、《五代两宋监本考》、郑德懋《汲古阁刻板存亡考》、缪荃孙《平水版本考》、叶德辉《书林清话》、李济煌《古书源流》、孙毓修《中国雕板源流考》、钱基博《版本通义》以及张元济《中国版本学》等,总结出一套鉴别版本的经验和作法,诸如辨字体、看刀法、摸纸质、闻墨香、查避讳、考印章等等,从而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古籍版本学。
当然《天禄琳琅书目》作为善本书目,所著录宋、金、元、明旧版图书,未必每每称善,有些往往只能作为版本文物艺术资料参考,而用于读书治学,则应仔细选择,不能盲目“信而好古”。
上一篇:《天朝田亩制度》的主要内容,《天朝田亩制度》导读
下一篇:《天籁集》的主要内容,《天籁集》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