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的主要内容,《隋书》导读
《隋书》是纪传体的隋朝史。唐魏徵等著。主要版本有宋小字本;宋中字本;元大德刊本,经商务印书馆影印,收入《百衲本二十四史》; 元九行本; 明万历间南、北监刻的《二十一史》本;毛晋汲占阁刻的《十七史》本;清乾降间武英殿刻的《二十四史》本;淮南书局刊行本; 中华书局1973年出版的点校本。
魏徵 (580—643),字玄成,魏州曲城(今河北馆陶)人。少为道士。隋末参加瓦岗起义军,掌书檄。后降唐。旋为窦建德所获,任起居舍人。入唐后拜太子洗马,迁谏议大夫。贞观三年(629) 重修梁、陈、北齐、北周、隋五代史,由他“总知其务,”并担任隋史的主编。此时有关隋史的著作,有隋王劭的《隋书》、王胄等的《大业起居注》。魏徵以此为依据,并参考其它资料,组织修撰。参加者有颜师古、孔颖达、许敬宗等。贞观十年(636),《隋书》的帝纪、列传,与其它4朝史全部修成,合称为“五代史”。魏徵亲著《隋书》的序论,以及梁、陈、齐3书的总论。魏徵以犯颜直谏闻名,深得唐太宗器重,自秘书监预朝政、官拜侍中,其言论多载于《贞观政要》。后人辑其上疏,称《魏郑公谏录》。所编除五代史外,他还曾主编过《群书治要》。
本书85卷,主要记述隋文帝代周建立隋朝到越王侗皇泰元年(618)38年间的隋朝历史。本书分为帝纪5卷,列传50卷,志30卷三大部分。
帝纪:记述隋朝3帝。起首2卷记文帝杨坚事迹。卷3、卷4记炀帝杨广事迹。卷5记恭帝杨侑事迹。隋朝国祚短促,且君主仅三人,故帝纪部分的篇幅较少。恭帝只是隋末的一个政治傀儡,而且昙花一现,故无太多的事迹可记。本部分的记述对文帝采取了比较肯定的态度,充分称颂了他的统一事业和立国初期清明政治的风气;对炀帝则持以否定态度,大量揭露了他横征暴敛、大兴土木、劳师伤财、荼毒人民的种种行为,以及荒淫糜烂的生活;除此之外,还用了较多的笔墨记叙了隋末各路起义军的情况。列传:从整体来说,基本做到了秉笔直书,如《宣华夫人传》中记载了杨广为篡位而指使张衡谋杀文帝之事;《虞世基传》并不因传主之弟虞世南为太宗所信任而多加美言,却是根据事实记录了他的许多罪恶; 另外如裴矩、何稠、陈茂等唐臣,因他们曾仕隋朝,也凭他们当时的政治行为予以客观立传。类传分后妃、诚节、循吏、酷吏、儒林、文学、隐逸、艺术、外戚、列女10目。其中 《诚节传》为本书新开,专门表彰为国为君求仁舍身的烈士,誉之为“杀身以成仁”,“捐生而取义”。《艺术传》中如《临孝恭传》 存录了 《欹器图》 及 《地动铜仪经》; 《张胄玄传》记载了精密的天文推算;《万宝常传》罗列了64种乐谱,均有相当的科学价值。少数民族及邻国传有4卷,分为东夷、南蛮、西域、北狄4部份。其中《流求传》记载了古代台湾的情况,反映了其社会组织、居民状况以及与大陆联系。另外,本书 《陈棱传》也备述了传主出征流求的事实。
志: 起初未同本书一起撰成。贞观十五年(641),唐太宗命长孙无忌监修,诏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同撰梁、陈、齐、周、隋 《五代史志》,参加者还有令狐德棻、敬播等。显庆元年 (656)五代史志三十卷撰成,由太尉无忌奏进。原本单行,后因 《隋书》居五代史最末而附其中,其文字比《隋书》纪、传部分还多。志有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10目。律历、天文、五行3志出于李淳风之手,前二志撰得相当出色,上溯魏晋,下至隋代。《律历志》记述了该段时期度量衡、声律的变迁,以及祖冲之关于圆周率的研究成果。《食货志》尤详隋代,其中反映了 “均田”、“租庸调”的情况。《刑法志》记载了隋朝的法律及用刑情况。它直接为唐律所继承。《百官志》总结了南北朝和隋朝的职官制度。《地理志》专记隋朝行政区划,前代情况则在附注中加以交代。《经籍志》根据隋观文殿藏书目录加以改编,改变西汉以来的图书分类法,创立了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成为后代目录分类标准。
《隋书》问世后不久,就受到了史学家的密切注意。刘知几《史通》对本书多有批评,认为有些传叙事不当,舍本求末,“王劭、袁充两传,唯录其诡辩妄说,遂盈一篇。”比王劭所撰的齐、隋二史 “叙事烦,……为失益多。” 为了弥补本书记事不当的缺陷,时人杜宝撰《大业杂记》,序言称: “贞观修史,未尽实录,故为此书,以弥缝阙漏。”(《直斋书录解题》)本书因出于众人之手,且纪传与志又各自撰写,互相抵牾的地方在所难免,如郑译、牛弘、裴政等传均有“事见《音律志》”之语,《何稠传》 有 “事见 《威仪志》”之语,《阎毗传》有“事见《舆服志》”之语,然本书中却无此三志。但从总体来说,本书还是不错的。赵翼称赞道: “《隋书》最为简练,盖当时作史者皆唐初名臣,且书成进御,故文笔严净如此。(《陔余丛考》)本书的优点可概括为:一是文字简练,烦文赘言较少;二是名家荟萃,所言较有见地,且各具特色;三是能据事直书,扬善惩恶,符合魏徵的以史为鉴的思想;四是诸志阐叙得体,颇有章法。
本书在北宋仁宗时,官方曾予以校勘。入清之后,甚有成绩的研究著作竞相而出。章宗源撰《隋书经籍志考证》,姚振宗继后也撰同名书,作了大量注释、校勘、考证工作,尽究每书源委。张鹏一又撰 《隋书经籍志补》,对本书志进行拾遗补缺,该书后被收入《二十五史补编》。又杨守敬、熊会贞撰《隋书地理志考证》,以隋前诸正史、《括地志》、《通典》、《元和郡县志》及《太平寰宇记》等书,对本书的 《地理志》作了系统的考订整理。李慈铭撰《隋书札记》,以汲古阁本为底本,用 《南史》、《旧唐书》相参证,着重对文、炀二帝纪,及礼仪、天文、地理诸志进行校勘。补表则有黄大华所撰的 《补隋唐之际月表》,此外,赵翼、钱大昕、王鸣盛诸家对 《隋史》的考订也可参考。
参考文献
- 1. 后晋刘昫: 《旧唐书》卷1《魏徵传》,中华书局,1975。
- 2. 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商务印书馆《丛书集成初编》 本。
- 3.清李慈铭:《隋书札记》,《越缦堂读史札记》本,北平图书馆,1931。
- 4. 清赵翼: 《陔余丛考》,商务印书馆,1957。
上一篇:《陶说》的主要内容,《陶说》导读
下一篇:《隋书·经籍志》的主要内容,《隋书·经籍志》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