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种曲》的主要内容,《六十种曲》导读
《六十种曲》是古代戏曲作品选集。又称《汲古阁六十种曲》。明末毛晋编。明代戏曲发展到万历年间,出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为了适应广大读者或演出需要,南都金陵书坊富春堂、世德堂、文林阁、文秀堂等,刊刻了大量传奇剧本,后将各家的书版择优汇集,合刊为一编。是编总为6套,每套10种,共60种。每套前有书衣一叶,题“绣刻演剧第几套”。此实为最早的“六十种曲”。今已非常罕见,残存52种,北京图书馆仅有《琵琶记》、《荆钗记》、《香囊记》、《易鞋记》、《寻亲记》、《浣纱记》和 《金貂记》7种,其余45种已流入台湾中央图书馆。另有《梨园雅调六十种》,辑者佚名。此集收明人传奇59种,清初人传奇1种,多稀见珍本,刊刻于明末清初,惜原书今已不见流传,仅存目录,载于清顾修所辑的 《汇刻书目》 中。
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六十种曲》,是指明末汲古阁所刊刻的曲集。常熟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毛晋仿“绣刻演剧”的做法,选取杂剧《西厢记》1种,传奇《琵琶记》等59种,历时3年多,分为6套(或称6帙),每套10种,都120卷,陆续刻印出书。每套第一本剧目卷首之扉页,均以中线隔开,右书“绣刻演剧十本”大字,左用小字先标 “第几套”,然后再分成3行标出10本剧目名称。扉页后有“弁语”1篇。此书因为非一时所刻,故未题“六十种曲”名,书前既无总序,也没有列总目。这种版式行款甚为精整的原刻初印本,流传至今,已无全帙,多为单行零本,可谓凤毛麟角,分别被公私藏书家所珍藏,吴晓铃收藏最富,亦未超过30种。即使国内诸家凑齐,虽有百本以上,但除去复本,也不足一套“六十种曲”之数。尚有30种已传至海外,藏于日本宫内省图书寮。约康熙年间,出现一种重印本,才始称 《六十种曲》,并有 “汲古阁订”字样。然此书佚去原刻5篇弁语,只保留一篇“演剧首套弁语”;编排次序除第二、第三、第五诸套保留原貌外,其他各套则完全打乱,甚至将原第六套第八本《双珠记》,置于全书第一套之首本,显然已非旧观。大概乾隆、嘉庆年间,又有一种重刻本,更为草率不堪。清人刻本中以道光二十五年(1845)重修本流传较广,此本根据重刻本补刻,“版片虽经修补,然打格仍多断烂处,字句时有漫漶处,页数次序,尤多舛误,殊难卒读”(傅惜华《明代传奇全目》所附“引用书籍解题》)。1915年,成都存古书局所刻《六十种曲》,也是鲁鱼亥豕,错误比比皆是。1935年5月,上海开明书店出版了排印本《六十种曲》,由胡墨林断句,叶圣陶、徐调孚校订。后来印刷时,请吴晓铃通校一过。由于是书以道光补刻本为底本,除增加 《排印 〈六十种曲〉 缘起》和吴梅的《题词》外,编排次序一依于旧,仍分为子、丑、寅、卯等12集。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用开明书店本纸型重印,并请吴晓铃据明末汲古阁初印本的零种及其他明刊本又作了校订,补进原本的缺字、缺句以及遗漏的字句; 改正了臆改与错排的字; 调整了剧本的排列次序,恢复了原刻初印本的本来面目;又辑得4篇弁言,分别加印在各套卷前,第6套弁言尚未发现,故暂缺。1958年、1982年中华书局两次据以重印,这是目前最为完备、最为流行的 《六十种曲》。
此书编者毛晋(1599—1569),字子晋,原名凤苞,字子久,号汲古主人。江苏常熟人。通明好古,强记博览。雅好搜藏和刻本,吴伟业在《汲古歌》中称其“搜求遗佚悬金购,缮写精能镂版工”。曾校刻有《十三经》、《十七史》等宏篇巨制。自著有《汲古阁集》、《野外诗题跋》、《虞乡杂记》、《隐湖小志》等。钱谦益《有学集》卷31有墓志铭。
清人吴骞拜经楼所藏钞本《汲古阁刊书细目》,载有明末原刻初印本《六十种曲》目录,古籍刊行社本的排列次序,即依据此目录调整复原的,抄录列下:
第1套: 1. 琵琶记 2. 荆钗记 3. 香囊记 4.浣纱记 5.寻亲记 6.千金记 7.精忠记 8.鸣凤记 9. 八义记 10. 三元记
第2套: 1. 南西厢记 2. 幽闺记 3. 明珠记4.玉簪记 5.红拂记 6.还魂记 7.紫钗记 8.邯郸记 9. 南柯记 10. 北西厢记
第3套: 1. 春芜记 2. 琴心记 3. 玉镜记 4.怀香记 5.彩毫记 6.运甓记 7.鸾鎞记 8.玉合记 9. 金莲记 10. 四喜记
第4套: 1. 绣襦记 2. 青衫记 3. 红梨记 4.焚香记 5.霞笺记 6.西楼记 7.投梭记 8. 王环记 9. 金雀记 10. 赠书记
第5套: 1. 锦笺记 2. 蕉帕记 3. 紫箫记 4.水浒记 5.玉丸记 6.灌园记 7.种玉记 8.双烈记 9. 狮吼记 10. 义侠记
第6套: 1. 白兔记 2. 杀狗记 3. 昙花记 4.龙膏记 5. 飞丸记 6.东郭记 7.节侠记 8.双珠记 9. 四贤记 10. 牡丹亭记
《六十种曲》中的《西厢记》为北杂剧,其余59种几乎囊括了有明一代各个时期的传奇代表作品,如《琵琶记》和 “荆、刘、拜、杀”是公认的五大南戏,收于此集中的本子都经过明人改编而传奇化了,但犹可反映元末明初南戏发展的风貌。《千金记》、《精忠记》、《八义记》、《三元记》、《绣襦记》为明代前期的传奇剧目,脍炙人口,传唱不衰,至今还通过各种戏剧形式改编活跃在舞台上。汤显祖是戏曲大家,不仅选了他的“临川四梦” 的全部作品,还兼收硕园改本 《牡丹亭记》,这并非编者独崇尚于汤氏,而是谈明曲者莫不瓣香临川,以其为宗。《红拂》、《浣纱》、《鸣凤》、《玉簪》、《义侠》、《红梨》诸记,都是昆山腔剧目中的精品,名噪一时,传播遐迩。而《西楼记》则是明末清初的重要作品,演出几无虚日,有压倒《燕子》、《春灯》之势。《狮吼记》之谐谑,《东郭记》的讽刺,皆令人捧腹,为传奇中的别一格调,是喜剧中的佳作。还有许多剧作虽囿于才子佳人戏的俗套,缺乏新意之笔,但其中或以音律见长,或以场上为工,或有单折为人所见赏,亦都不弃置不用,而是兼收并蓄。一部戏曲选本或总集必须容纳各种流派、各样艺术风格的作品,才能反映出一个时代戏曲发展的概况,如“以时文为南曲”的《香囊记》,以骈俪著称的《玉玦记》,对明曲骈俪派的形成起过推波助澜的坏作用,尽管为时人所诟病,但它们在戏曲史上是不容忽视的,故都收录于集中,这不能不佩服编选者毛晋的眼力和勇气。总之,这部《六十种曲》的选目既有所突出和侧重,又顾及到其他方面,可以说是比较审慎妥善的。但对民间戏曲则采取排斥态度,是此书最大的缺憾。
在这部戏曲作品集中,所收《精忠记》、《八义记》、《春芜记》、《怀香记》、《彩毫记》、《运甓记》、《鸾鎞记》、《四喜记》、《投梭记》、《赠书记》、《双烈记》、《龙膏记》、《双珠记》、《四贤记》 以及硕园改本 《牡丹亭记》等16种,在此之前或未见过刻本;或者有过刊刻,如《群音类选》中就选有《八义记》、《四喜记》、《双烈记》、《双珠记》、《四贤记》的单出曲文,万历三十九年(1611)编刊的《摘锦奇音》亦录有《运甓记》1折,说明至少这6种传奇在当时有刻本存世,后来才佚失了。不管有无刻印过,传至今日,这16种已成为弥足珍贵的孤本,如果没有《六十种曲》的校刻,这些作品就很有可能失传了。应该说《六十种曲》对明传奇剧本的保存和传播,其功不可没也。
关于《六十种曲》的底本,历来有不同的看法,但底本还是经过选择的,基本上可信的。正因为这样,有《鸣凤记》、《琴心记》等24种被收录进 《古本戏曲丛刊》第二、三集。
总之,《六十种曲》是继 《元曲选》之后的一部流传很广、影响较大的古代戏曲作品集,它们交相辉映,堪称曲选中的双璧。
参考文献
- 1. 《六十种曲》,中华书局,1982。
- 2.蒋星煜:《汲古阁〈六十种曲〉及其〈北西厢〉》,收于《明刊本〈西厢记〉研究》一书,中国戏剧出版社,1982。
上一篇:《六书音均表》的主要内容,《六书音均表》导读
下一篇:《六科准绳》的主要内容,《六科准绳》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