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集》的主要内容,《孟浩然集》导读
《孟浩然集》是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的诗歌集。唐天宝四载(745)王士源编。王序称“今集其诗二百一十八首,别为七类,分上中下卷”(一本作“今集其诗二百一十八首,分为四卷”)。《新唐书·艺文志》著录《孟浩然诗》3卷。《直斋书录解题》著录《孟襄阳集》3卷,诗218首。《郡斋读书志》著录《孟浩然诗》1卷,诗210首,并3卷为1卷也。现存最早版本为北京图书馆藏南宋蜀刻本,分3卷,录诗210首。解放前曾经影印,但印数极少,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重予影印。元以后,此集版本较多,编次体例各异,总的趋势是录诗越来越多,但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 “后人窜入者多矣。”比较重要的版本有:元刻刘须溪评点3卷本,录诗233首;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刻张逊业编《唐十二家诗》2卷本,录诗263首; 《四部丛刊》影印明刊4卷本,分体编次,计五古63首、七古5首、五排37首、五律129首、七律4首、五绝19首、七绝6首,总计亦263首(1954年文学古籍刊行社用商务印书馆纸型重印本,即据此本排印); 清《四库全书》本,亦分4卷,录诗263首;明毛氏汲古阁刊3卷本,录诗266首;明万历间顾道洪校刊4卷本,以家藏宋、元、明本互勘,较能反映宋以来孟集诸本之异同。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早年在家乡隐居读书,曾居鹿门山。40岁始至京应试,落第。羁留长安,曾游秘书省,与诸名士联诗,“浩然句曰: ‘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举坐嗟其清绝,咸阁笔不复为继”(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求仕未成,乃漫游江淮吴越赣湘等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召浩然为从事,不久又归隐故乡。他一生落拓,却名重当世。李白《赠孟浩然》云: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孟浩然“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新唐书》本传),诗中亦偶露豪情,如《送朱大入秦》: “游人五陵去,宝剑直千金。分手脱相赠,平生一片心。”《唐音癸签》卷5引 《吟谱》谓孟诗: “冲澹中有壮逸之气。”如“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气势磅礴,意境阔远。此类慷慨雄豪之作,与盛唐之音的主旋律同调,却非孟诗本色。在孟集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田园隐逸诗和山水行旅诗。
孟浩然长期隐居故乡,擅长以清淡的笔调,抒写高士的孤怀、田家的淳朴、登临的逸兴、静夜的相思,创造出幽雅闲静的意境,形成恬淡孤清的风格,在盛唐诗坛别立一宗。如五律 《过故人庄》,写田家留饮的优美情景和宾主之间的淳真友谊,作律诗而取法古体,气象浑然,难以句摘;学陶诗而能创新,不失自家面目,是历来传诵的名篇。《秋登万山寄张五》以水墨写意画法,写薄暮清秋景色和对友人的思念,韵致飘逸,一往情深。《夏日南亭怀辛大》写夏夜纳凉的闲逸和寂寞,清新自然,淡而有味。《与诸子登岘山》写人事代谢的感慨,发思古之幽情,后世游览名胜者,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吟诵这诗中的名句: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夜归鹿门歌》写隐士的情怀,境幽韵高。五绝 《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从春晨初醒的听觉形象入笔,暗示出生机勃勃的无边春色;继而回叙昨夜的风雨,流露出惜春之情,平易自然而韵味无穷,是家弦户诵的名作。
孟浩然多次漫游,饱览各地山川秀色,创作了许多优美的山水诗。如《早发渔浦潭》、《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宿建德江》、《耶溪泛舟》、《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彭蠡湖中望庐山》等,描绘了江南山水的无限风光,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他的山水诗,多用白描手法,注重总体印象和情绪的把握,不事雕刻,浑然天成,意境清迥,为我国山水诗的表现艺术提供了独特的经验。
孟浩然与王维齐名,同为唐代田园山水诗派的主要代表,但王孟诗风同中有异。历来论孟诗者,大都强调一个 “清”字。杜甫称赞他 “清诗句句尽堪传”( 《解闷十二首》 其六); 胡应麟说: “浩然清而旷”,“王维清而秀”(《诗薮·外编》卷4);徐献忠说:“襄阳气象清远,心悰孤寂,故其出语洒落,洗脱凡近,读之浑然省净,真彩自复内映。虽藻思不及李翰林(白),秀调不及王右丞(维),而闲澹疏豁,翛翛自得之趣,亦有独长”(《唐音癸签》卷五引)。但他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趣,既助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和造诣,也局限了他的视野。和盛唐大家比较起来,他的诗毕竟显得题材比较狭窄,内容不够丰富。苏轼说: “孟浩然之诗,韵高而才短,如造内法酒手而无材料尔”( 《后山诗话》引)。这是中肯的批评。
关于孟浩然及其作品的研究,比较重要的论著有:王达津 《孟浩然的生平和他的诗》 (载《南开大学学报》1964年第三期),陈贻焮 《孟浩然事迹考辨》(载《文史》1965年第4辑)、《孟浩然诗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出版),谭优学《孟浩然行止考实》 (载《西南师院学报》1978年第一期)。
上一篇:《孟子师说》的主要内容,《孟子师说》导读
下一篇:《孽海花》的主要内容,《孽海花》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