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刻二刻拍案惊奇》的主要内容,《初刻二刻拍案惊奇》导读
在冯梦龙的《喻世明言》(即《古今小说》)、《警世通言》和《醒世恒言》刊行之后,明末崇祯年间,一批拟话本短篇小说集接踵而起,在这批小说集中以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简称“二拍”) 的影响最大。
《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各40卷。但《二刻》卷23《大姊魂游完宿愿,小妹病起续前缘》与《初刻》卷23重复。卷40是杂剧《宋公明闹元宵》。所以“二拍”实有小说28篇。凌蒙初是古代创作白话短篇小说最多的一个作家。
凌蒙初 (1580—1644),字玄房,号初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乌程 (今湖州) 人。12岁入学,18岁补廪膳生,55岁以优贡授上海县丞,63岁任徐州通判,并分署房村。明末农民军起,他与之对抗,最后呕血而死。
凌蒙初除了著有《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外,有戏曲 《虬髯翁》、《颠倒姻缘》、《北红拂》、《乔合衫襟记》和《蓦忽姻缘》。此外还著有:《圣门传诗嫡冢》、《言诗翼》、《诗逆》、《诗经人物考》、《左传合鲭》、《国门集》、《国门二集》、《鸡讲斋诗文》、《南音三籁》、《东坡禅喜集》、《合评选诗》、《陶韦合集》、《国策概》 等。
凌蒙初写小说的宗旨和方法,在他的《初刻拍案惊奇》的序言中说得很清楚:
独龙子犹氏所辑《喻世》等书,颇存雅道,时著良现,一破今时陋习,而宋元旧种,亦被搜括殆尽。肆中人见其行世颇捷,意余当别有秘本图书而衡之。不知一二遗者,比其沟中之断芜,略不足陈已。因取古今来杂碎事,可新听睹,佐谈谐者,演而畅之,得若干卷,其事之真与饰,名之实与赝,各参半,文不足证,意殊有属。
在上述引文里可知:凌蒙初是应“肆中人”的要求,为迎合坊间需要而写作的。小说在创作时是搜求“可新听睹,佐谈谐”的“杂碎事”为题材,“演而畅之”。在“演而畅之”中“意殊有属”。那“意殊有属”的内涵是什么呢?这在《二刻拍案惊奇小引》中说得很明确:“其间说梦说鬼,亦真亦诞,然意存劝戒,不为风雅罪人,后先一指也。”即进行封建说教。
在“二拍”中,有些作品十分引人注目,这主要是那些鲜明反映明代市民生活和他们思想意识的作品。《转运汉巧遇洞庭红》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小说写主人公文若虚,在国内经商破产,被人称为倒运汉。一次偶然随一些商人出海经商,他因没有本钱,只好带上价值一两银子的一百多斤洞庭红 (洞庭湖出产的蜜橘),不料到了海外,竟卖了八百多两银子。回来时,路经一荒岛,拣到了个珍宝鼍龙壳,因此大发横财,终于成了个大富商。联系明中叶后,商人要求开放“海禁”这一历史背景,不难看出,作品是反映了商人们要求去海外贸易以追求大笔财富的强烈欲望。《叠居奇程客得助》 写徽州商人程宰因经商失败,怕回乡被人笑话,只好流落关外,后他为海神所垂爱,在她指点下,先后通过囤积药材、丝绸和粗布发了横财。海神的“人弃我堪取,奇赢可自居”的指点,表现了商人的精神世界和经营准则。小说还写了徽州这地区人们将经商获利与读书中举同样视为荣耀,这也是市民阶层所特有的观念。
“二拍”中部分描写爱情和婚姻的作品也很有社会意义。《李将军错认舅》,肯定了刘翠翠和金定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翠翠先是迫使父母放弃“门当户对”的陈规和金定结合,后翠翠被李将军虏去作妾,金定历尽艰辛,最后找到了翠翠,但又迫于将军权势,不得以夫妻相认,终于双双殉情,以表示对他们纯正爱情的坚贞不渝。《宣徽院仕女秋千会》写少女连歌失里为了实现和自己心爱的未婚夫相结合的美好愿望,和父母因出于势利观点而采取的悔盟迫嫁作了坚决的斗争,终于取得了胜利。《满少卿饥附饱飏》对一个“始乱终弃”的薄幸男子满少卿作了揭露和批判,写出了他罪有应得的下场,同时对生活中准许男人置妾买婢而不许寡妇再嫁的习俗表示了不平。
“二拍”中那些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凶残、贪婪、荒淫好色的作品也很有认识价值。《青楼市探人踪》里,为读者刻画了狰狞贪婪的杨金宪这一形象,他为了侵吞五百两银子的贿赂,竟不惜杀害张廪生主仆五条人命,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了封建统治阶级阴险狠毒的本质。《进香客莽看金刚经》中的柳太守,为攫取寺中收藏价值千金的白香山手书的金刚经,竟嘱盗诬谄寺里住持,对他残酷迫害。《王渔翁舍镜崇三宝》写提点刑狱使者浑耀闻知住持法轮藏了他人宝镜发了财,为夺取这面宝镜,竟不择手段去迫害住持直至活活把他打死。在《韩秀才乘乱聘娇妻》里,写了朝廷选宫女给民间老百姓所带来的恐惧和灾难。《钱多次白丁横带》中还揭露了朝廷的卖官鬻爵。
“二拍”中落后消极的内容,诸如:宣扬封建迷信、因果报应和宿命论以及那些露骨的色情描写甚多。有的还对农民起义进行污蔑攻击。这些跟作者的世界观和创作意图有密切关系。“二拍”在艺术描写上有一定成就,多数篇章的故事情节比较吸引人,语言也还生动。但与“三言”相比,无论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上,尚有一定距离。
上一篇:《出三藏记集》的主要内容,《出三藏记集》导读
下一篇:《初学记》的主要内容,《初学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