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谷集》的主要内容,《昌谷集》导读
《昌谷集》是唐代诗人李贺的诗集。李贺家居河南府福昌县昌谷,故名。据杜牧《李长吉歌诗叙》称,李贺于将死前夕把“平生所著歌诗,离为四编,凡二百三十三首。”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4卷,另有外集1卷。宋代刻本甚多,所载诗数目亦不等,有京师本,蜀本、会稽姚氏本、宣城本、鲍钦止家本。元刻有赵衍题记本和至元丁丑(1277)复古堂本。复古堂本是以宋刻鲍钦止本为主参以诸家;明代刻本多依复古堂刻本。今天能见到的重要的版本有:《李长吉文集》4卷,《续古逸从书》影印宋蜀本;《李贺歌诗编》4卷,集外诗1卷,诵芬室影印宋刊本,《四部丛刊》影印元刻赵衍题记本。李贺诗笺注本甚多,到清代止,共有注本十几种。最古的是宋代吴正子笺注《李长吉歌诗》4卷,又外集1卷。刘辰翁评点本《李长吉歌诗》4卷,外集1卷。明代有徐渭、董懋策批评本,曾益注本。清代有姚佺笺,陈愫、丘象随辨注本,姚文燮集注本,陈本礼《协律钩元本》,王琦汇解本。在众多的笺注本中,以王琦汇解本最精。1958年,中华书局将清代三种较好的评注本合编,题为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计王琦《李长吉歌诗汇解》 4卷、外集1卷,姚文燮 《昌谷集》4卷,方世举《李长吉诗集批注》4卷,点校出版。同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今人叶葱奇注本 《李贺诗集》。
李贺 (790—816),字长吉,唐河南府福昌县 (今河南省宜阳县)昌谷人。李贺出身于 一个没落的皇室后裔家庭,少年时就显示优秀的诗歌才能。元和五年(810),因避父亲讳而不得参加进士试。后任过奉礼郎这样的九品小官。他不满意这样低微的职位而辞职。在贫困的生活、忧伤的心境和刻苦创作中,于元和十一年(816)病逝,死时只有27岁。李贺生前编自己诗集时收诗233首(见杜牧《李长吉歌诗叙》);或者由于他没有收集全,后代各版本另外收有佚诗。今传诗集收诗219首,另外有佚诗22首,已非李贺手订时原貌。
李贺诗歌的中心内容是诉说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悲愤。在《秋来》中诗人用了桐风、衰灯、寒素、冷雨、秋坟、恨血这些意象表达自己极度悲哀的情绪。还有《致酒行》、《开愁歌》、《马诗》。神鬼世界的描写是李贺诗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诗人在现实中找不到出路,便寄希望于飘渺的仙境,或者没有人世纠葛的冥间,这些诗作包括 《梦天》、《天上谣》、《苏小小墓》。
李贺还有一些诗反映了中唐时期的社会政治状况。反映民生疾苦的诗有《老夫采玉歌》、《感讽五首》,有些甚至揭露统治者的贪婪、荒淫,《公无出门》和《猛虎行》 是代表作。《吕将军歌》 讽刺宦官。《苦昼短》讽刺宪宗皇帝服药求仙的愚蠢行为。
李贺集中的第三类诗是写闺思、恋情和宫怨。这些诗也或多或少地带有他个人的悲苦的情绪。如 《蝴蝶舞》、《江楼曲》、《大堤曲》、《宫娃歌》、《三月过行宫》等等。
李贺的诗歌在唐诗、乃至整个中国诗史上都显得特色鲜明。他从楚辞、齐梁诗和李白诗中取用材料,学习经验,构筑了自己独特的诗歌艺术世界。善于运用虚幻的意象,如“羲和敲日玻璃声”(《秦王饮酒》)、“左魂右魄啼饥瘦”(《长平箭头歌》)等;在诗歌构思上,意象之间跳动很大,超越时空限制,如《长歌续短歌》;他的诗歌语言也力避平淡,追求峭奇,喜欢鲜丽的色调,如“寒绿”、“颓绿”、“丝绿”、“凝绿”、“静绿”,还喜欢把描写对象情绪化,如“笑红”、“冷红”、“愁红”、“酸雨”、“香雨”,《雁门太守行》中表现尤为集中。李贺诗的这些特色固然与他的人生体验有关系,与他在诗歌创作上追求创新也有联系。李贺的诗在文学史上影响很大,晚唐的李商隐、温庭筠,宋代词人贺铸、吴文英、史达祖等创作中明显地见出李贺诗歌的痕迹。
历代对李贺诗研究都较重视和深入。目前的研究趋势是拓宽视野,从文化而不仅仅是政治、历史角度,或者用西方近、现、当代的文学批评理论来重新研究李贺诗歌。国内外已有人在作此努力,不过尚没有重大的成果。当然,李贺诗歌的整理、校点、注释是最基本的前提。
参考文献
- 1. 《李贺歌诗编》 4卷外集1卷,《四部丛刊》影印元刻本,集外诗影印宋刊本。
- 2. 《笺注评点李长吉歌诗》4卷外集1卷,宋吴正子笺注,刘辰翁评点。
- 3. 《三家评注李长吉歌诗》,中华书局,1958。
- 4.叶葱奇:《李贺诗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 5. 陈治国: 《李贺研究资料》,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3。
上一篇:《昌言》的主要内容,《昌言》导读
下一篇:《昌黎先生集》的主要内容,《昌黎先生集》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