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庐经略》的主要内容,《草庐经略》导读
《草庐经略》是一部治军用兵的古代兵书。撰者不详,或题明黄之瑞(一作黄启瑞)撰。约成书于明万历以后。今存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抄本,乾隆抄本、道光乌程汪氏传录曾勉士家藏抄本、光绪六年(1880)蓬莱宋氏排印本、《粤雅堂丛书初编》本、《蓉城仙馆丛书》本、《申报馆丛书续集》本和 《丛书集成初编》本等。民国以后,国民党第七战区编纂委员会曾将该书易名为《中国兵学通论》,于1941年6月由新建出版社出版,还有台湾广文1986年版。
该书共分12卷,卷中又分操练、精器械、习技艺、教部阵、军刑、军赏、将谋、将勇、料敌、远略、粮饷 、地形、用众、用寡、奇兵、正兵、客兵、主兵、虚实、立营、军号、斥堠间谍、乡导、救援、平蛮、御倭等子目152篇。每篇先由撰者发议论,然后引史料或古代兵书名言若干条作为论据。内容十分广泛,排列略加分类,材料亦慎于选择。
《草庐经略》将军队建设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开篇即称:“从古国家巨弊,莫巨乎平时武备废弛。”针对明中期以后募兵之积习,作者主张选募丁壮以为选锋,严加训练。这显然借鉴了戚继光等选兵练兵之法。他认为 “所选者,或以武艺,或以强力,或以胆气,或以雄貌。须用乡野壮人,无取市井游滑。”训练不仅仅是操演步阵,还必须“操其技艺,使之精熟,操其耳目,使之不惊;操其心志,使之不乱,操其胆气,使之外不畏敌,内不爱身。”同样,对将领的要求,也主要是看其能否带好兵、练好兵。“善操之将,即善战之将。三军平素爱如父母,畏如神明,上下之情相通。兵将之法相习,故可与蹈汤火,可以赴深溪矣。”把军队建设视为一切军事工作的中心环节、是取得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这比单纯崇尚谋略取胜,夸大计谋的作用,更具识见。
《草庐经略》也没有忽视战略战术在战争中的作用。书中总结、概括了不少作战指导原则,认为“三军之事,以多算胜少算,以有谋胜无谋。”在论述谋略方面,该书具体阐述了 《孙子》、《吴子》、《司马法》、《六韬》等著名兵书的精辟论点。如解释《孙子》“先胜而后求战”时,指出 “言先得胜算也。”对于奇正之辩,该书概括孙子至李靖等各家说法之后分析说:“大抵善用兵之将,无不是正,无不是奇。诸家之说,奇正之常也。”正可生奇,奇归于正,“奇正之用,其无穷用矣。”从而进一步阐释了《孙子》所说的“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战争虽有规律可循,却无固定的模式。书中还以大量的篇幅论述各种条件下的战法。如何进行水战、火攻、野战、隘战、夜战、暑战、雨战、风战等;如何疑敌、骄敌、懈敌、饥敌、待敌等;如何反击、突击、掩击、夹击等等,这些多半都是古代作战的经验总结。
《草庐经略》也公开主张愚兵政策,鼓吹 “凡战胜攻取之妙,可借三军为之,不可使三军知之。”“将军之事静以幽者,皆所以愚士卒之耳目而使之无畏敌也。或激之而使奋,或诱之而使趋……”这显然带有封建时代的治军特点。由于该书作者旨在振兴明朝武备,书中反映了不少当时兵制状况,并提出了改进意见。如认为“神机之营,不必仍前秘其法,须令郡县广其传。”后人评价 “其议论亦颇精审。” (伍崇曜跋)
该书在中国古代军事学术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体例上也有独到之处。有人将该书与茅元仪《武备志》相比,认为 “此书视元仪所著,详略迥殊,而目以该博,亦询无愧色。”(伍崇曜跋)它对研究军事思想史、战争史、兵制史均有参考价值。
上一篇:《茶经》的主要内容,《茶经》导读
下一篇:《草木子》的主要内容,《草木子》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