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重修一统志》的主要内容,《嘉庆重修一统志》导读
《嘉庆重修一统志》(以下简称《嘉庆志》)是清代官修的一部地理总志。
清代编修 《一统志》共有3次。康熙二十五年(1686)清政府下命编纂《一统志》,因规模宏大,卷帙浩繁,“久而未成”。(《嘉庆重修一统志》凡例)雍正即位后,又重加编纂,历时十余年,至乾隆八年(1743)告竣。续修始于乾隆年的文治武功,但编纂工作匆忙粗疏,有的门类 “未曾析载”,有的内容 “悉仍前志”,(《清一统志》乾隆四十九年本卷首上谕)“考稽失实”“挂漏冗复”(同上)的现象依然存在。嘉庆年间,方略馆再次奏请重修《一统志》。三修工作由穆彰阿、李佐贤、潘锡恩等主持,历时34年,至道光二十二年(1842)完成。这次重修始于嘉庆十六年(1811),所辑资料又以嘉庆二十五年(1820)为断,故名《嘉庆重修一统志》。
三修的馆臣根据各省地区提供的资料,并《八旗通志》、《日下旧闻考》、《热河志》、《盛京通志》、《平定准噶尔方略》、《西域同文志》、《西域图志》、《平定金川方略》、《天下舆地全图》等书,旁搜博采,对以前的2部《一统志》作了较多的补充和改动。1.增补门类,充实内容。增补的门类和内容有:(1)新建或新葺的城池、学校、海岳江河、神庙、河工海塘事宜、陵墓、寺观等;(2)各府州县入学人数除规定的旧额外,补充了增减后的实际名额;(3)乾隆年间和嘉庆二十五年以前的西南土司承袭裁汰事项;(4)增加“税课”门,补载盐课和关税。2. 完善体例。例如,以前的《沿革表》,根据政区沿革的实际情况立标目,元明以前多不相同,三修则予以划一。又如续修载山川:以四正四隅为序,即先叙东西南北,再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经常混淆,三修恢复一修旧例,仍以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为序,使其地势相连,条理分明。体例更加规范,更加科学。3. 正讹补脱。一修、二修未作辨析的错误,三修发现后皆作考辨。一修、二修脱漏之处,三修也作了增补。经过第3次修订,《嘉庆志》的质量大有提高,成为我国历代官修《一统志》中最好的一部。今传世者,多为涵芬楼影印清史馆藏进呈写本。
穆彰阿(1782—1856),字子补,号鹤舫,郭佳氏,满洲镶蓝旗人。嘉庆十年(1805)进士,旋迁礼部侍郎。二十年(1815)署刑部侍郎。道光年间,历任内务府大臣、理藩院尚书、步军统领、兵部尚书、吏部尚书、大学士等职。受道光帝信任,任军机大臣二十余年,任内推行 “抚夷”媚外路线,在禁烟运动中,诬陷林则徐、邓廷桢等,纵容琦善等对英求和,力主投降,支持耆英等与英、美法签订不平等条约。自嘉庆以来,多次掌管乡试、会试、复试、殿试、朝考、教习庶吉士散馆考差,大考翰詹,兼国史、玉牒、实录诸馆总裁,门生故吏遍内外,时称 “穆党”。咸丰帝即位后,下令革职,永不叙用。
本书560卷,约900余万字。全书以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版图为据,首叙市师,次叙直隶、盛京、江苏、安徽、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甘肃、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新疆、乌里雅苏台、蒙古22统部以及青海、西藏等地区。最后附“外域朝贡诸图”。各统部先有总图、总表、总叙(内地统部叙各省 “分野”、“建置沿革”、“形势”、“文职官”、“武职官”、“税课”、“户口”、“田赋”、“名宦”; 边疆各统部增叙 “属部”、“旗分”、“封爵”、“驿站”、“山川”、“土产”不一),现以府、直隶厅、州分卷,各有图表,分叙“疆域”、“分野”、“建置沿革”、“形势”、“风俗”、“城池”、“学校”、“户口”、“田赋”、“税课”、“职官”、“山川”、“古迹”、“关隘”、“津梁”、“堤堰”、“陵墓”、“祠庙”、“寺观”、“名宦”、“人物”、“流寓”、“列女”、“仙释”、“土产”25目 (边疆各统部之属部略异,又有“属境”、“晷度”、“关邮”、“台站”、“营塘”、“卡伦”、“度漠驿站” 不一,亦有属部无图者),州县之内容皆在其中(蒙古各藩部辖旗亦同)。京师及兴京所在的盛京统部另有 “坛庙”、“宫殿”、“行宫”、“苑圃”、“官署”等项,与其他地区略有区别。青海、西藏不称统部,无总图、总表、总叙诸项内容,直接记叙各部的情况。
本志内容十分丰富,除侧重叙述疆域政区和建置沿革外,还包含着许多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的材料。
在人文地理方面,本志记载了城池、风俗、学校、古迹、户口、田赋、土产、关隘、津梁、堤堰、陵墓、寺观、驿站等项内容,每项下又分为若干细目,如“古迹”一项载有故城、里、乡、村、垒、亭、台、楼、阁、馆、坛、街巷、园苑、宫、圃、殿、堂、宅、碑、城卫、废所、废路、旧地等; “关隘”一项载有巡司、关、镇、市、所、口、站等; “田赋”一项载有田地数、地丁正杂银、屯田丁粮银等。有的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蒙古统部奉天府、锦州府,吉林、黑龙江的“驿站”,牧厂 “古迹”所载的明初旧驿,伊犁、库尔喀喇乌苏、塔尔巴哈尔、乌鲁木齐、古城、巴里坤、哈密、吐鲁番、哈拉沙尔、库车、阿克苏乌什、喀什喀尔、叶尔羌、和田、乌里雅苏台、库伦、科布多的 “什伦”和 “台站”(其中塔尔巴哈尔、吐鲁番、喀拉沙尔、库车、阿克苏、库伦六地无“台站”),库尔喀喇乌苏、乌鲁木奇、古城、巴里坤、哈密的 “营塘,穿越喀尔拜瀚海的 “度漠驿站”,都是很珍贵的资料。本志统计的户口数较为完备,有的不仅可用于研究人口分布和人口密度,还可用于研究人口构成和人口迁移。“建置沿革”、“关隘古迹”诸项中保存了许多重要碑文。卷547的“唐碑”记载了长庆初唐与吐蕃会盟碑的全文;卷71记载了康熙年间雅克萨战后在吉尔巴齐河口东岸建立《黑龙江分界石碑》的情况;卷545的《平定朔漠告成太学碑文》记载了康熙帝亲征克鲁伦河,击败噶尔丹部、平定漠北的经过;卷537保存了乾隆《平定回部勒铭叶尔奇木碑》全文等等。此外,《嘉庆志》记载的手工业、农产品、田赋数、税课数、风俗、市镇、府州县学、书院等,也是研究经济地理和文化地理的参考资料。
在自然地理方面,本书记载了各地区的地形大势:山岭、冈、峪、石、嶂、洞、洲、滩、岛、屿、礁、矶、江、湖、河、海、荡、溪、涧、浦、港、湾、茆、沟、渎、潭、泾、池、塘、泊、泉、井,以及沙漠、矿藏、气候和土壤等。其中,关于各地水体的记载尤为系统全面,它还及的水体之多,范围之广,是任何水利专书和地志无法比拟的。清代水利专书虽多,但集中了太湖流域、畿辅地区等少数区域,大部分地区付之阙如,若对清中叶全国水利分布情况进行普查,则舍本志之资料而莫属。本志记述水道又详于沿革和变迁,无论研究运河沿线的闸、坝、井、泉,濒海府州的海塘堤堰,还是探索关中地区的水利遗迹,调查洪泽湖和鉴湖等地的水陆沧桑,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于各地温泉的特点和疗效的记载,可为今天开发和利用水热资源服务,关于各地矿藏的某些记载,还可供研究矿石的金属成分和推算矿区总储量参考。
本志是旧时代的总志,总的来说,人文地理(尤其是沿革地理)的资料居多,自然地理内容所占的比重并不大。
《嘉庆志》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编纂的最后一部总志,距今不到200年。近200年来,政区变革虽多,但县级政区相对较为稳定,内地各省的变化也不是很大。在通常情况下,利用《嘉庆志》查考历史建置沿革和确定古地物方位最为方便,历来是历史地理工作者的案头必备之书。
由于卷帙繁浩,与修人数众多而水平不一,本志也有一些错误或不妥之处。在边疆地区,政区和山川的记载较为疏略,时有错误。例如,养息牧场的面积被夸大,将整条黑龙江和松花江并释为混同江; 记述内地的地理内容,也有不够精当之处。秦柱山(即今浙江海盐县东南秦山)并非苏州、松江、嘉兴三府的界山,却在本志中重出3次,一见于苏州府,二见于松江府,现于嘉兴府(载于苏州、松江二府者误),此皆疏忽错误之处。
参考文献
- 杨正泰:《〈嘉庆重修一统志〉初探》,载《古籍整理与研究》 第4期。
上一篇:《嘉业堂丛书》的主要内容,《嘉业堂丛书》导读
下一篇:《困知记》的主要内容,《困知记》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