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书》的主要内容,《景岳全书》导读
《景岳全书》是明代著名医学家张介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的综合性著作。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载有较详辑要;清《八千卷楼书目》、《壬子文澜阁所存书目》等载有其著录。现存版本主要有: 明刊本,清康熙三十九年庚辰 (1700)刊本,清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瀛海贾棠刻本,清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越郡藜照楼刊本,《四库全书》本,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1819)金阊书业堂刊本,敦化堂刊本,清道光元年辛巳(1821)扫叶山房刊本,1958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影印本。
张介宾 (1563—1640),字会卿,号景岳,又号通一子。明代著名医学家。祖籍四川绵竹,明初以军功授绍兴卫指挥,迁居浙江山阴(今绍兴)。14岁随父赴京,从名医金英(字梦石)为医,尽得其传,壮年从戎。熟读兵书,习天文,知地理,通《易经》。兼及相术、星纬、堪舆、律吕,于医道最精。仕途不得志,归乡肆力于医。多效法李东垣、薛立斋,处方喜用熟地,人呼“张熟地”,为明代温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历30年,研析《内经》著成《类经》32卷,阐发颇多; 并著《类经图翼》、《类经附翼》及《质疑录》。晚年集其丰富临证经验和深湛理论,著成 《景岳全书》。
《景岳全书》64卷,列为16种,其内容可分为以下几大部分:
1. 基本理论 (卷1-6)。包括 《传忠录》(卷1—3),为总论,阐发张氏 “阳非有余,阴常不足”的学术思想,和以温补为主的辨证、诊法、治则; 《脉神章》(卷4—6),专论脉诊,择 《内经》、《唯经》、仲景、滑寿等诸家脉义之珍要而发挥之。
2. 《伤寒典》(卷7—8)。据《内经》“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的论述,以八纲阐述伤寒多种病证,在治法上采集了 《伤寒论》后诸家经验。
3. 《杂证谟》 (卷9—37)。论述内科杂病70余种的证治,每病证均据古说,参以己见,从各病的证治较充分地阐发了其温补学说。
4. 妇、儿、疹、痘、外五科诸病的证治 (卷38—47)。包括 《妇人规》(卷38-39),分总论、经脉、胎孕、产育、产后、带浊、乳病、子嗣、症瘕、前阴等十类病证的证治;《小儿则》(卷40—41),分总论、护养、脉法、脐风、惊风、诸热、吐泻、疳、癫痫、变蒸等病证的证治; 《麻疹诠》(卷42),专论麻疹的顺逆、护理与治疗; 《痘疹诠》(卷43—45),专论痘疹的病因、症状及治疗; 《外科钤》(卷46—47),分总论、治法、治则及外科诸病的证治。
5. 《本草正》(卷48—49)。收录药物300种,按山草、温草、芳草、蔓草、毒草、水石草、竹木、谷、果、菜、金石、禽兽、虫鱼、人等14部分述其性味、功效。
6. 方剂论 (卷50—64)。录载古方、新方、各科用方2624首,包括《新方八阵》(卷50—51),收张氏自创新方186首,按兵法分为八阵列述; 《古方八阵》(卷52—60),收古方1533首,亦按八阵方述; 《妇人规古方》 (卷61),收妇科古方186首; 《小儿则古方》(卷62),收儿科占方169首; 《痘疹诠古方》(卷63),收痘疹用古方173首; 《外科钤古方》(卷64),收外科内服、外用古方及张氏验方、单方374首,及砭法、灸法等12法。
《景岳全书》是明季温补学派的代表作,书中明确指出了金元刘河间、朱丹溪从火热立论,后学者拘其成方,滥用寒凉、削伐阳气的弊端;针对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提出 “阳非有余”,“真阴不足”之论; 认为人之生气,以阳为主,难得而易失,强调“真阴”“真阳”的重要性,力主以温补肾命为主,创制左归饮、右归饮、大补元煎等温补方剂,自成一家,张氏被后人目为温补派的中心人物,对当时和后世都产生很大影响。赵献可的 《医贯》、高鼓峰的 《己任篇》,张璐的 《张氏医通》、叶桂的 《景岳全书发挥》等,对其学术思想多所推崇和发挥。张氏对寒凉派的局限性攻诋不遗余力,力主温补之说而有矫枉过正之虞,对后世滥用补药产生重要影响。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称: “因专以温补为宗,颇足以纠卤莽灭裂之弊,于医术不为无功。至于颂其说者,不察证候之标本,不究气血之盛衰,概补概温,谓之王道,不知误施参桂亦足戕人,则矫枉过直,其失与寒凉攻伐等矣。”
参考文献
- 清叶桂: 《景岳全书发挥》,1936年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上一篇:《晦庵集》的主要内容,《晦庵集》导读
下一篇:《景德镇陶录》的主要内容,《景德镇陶录》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