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文通集》的主要内容,《江文通集》导读
《江文通集》是南朝梁文学家江淹的诗文集。一作《江文通文集》、《江醴陵集》、《江光禄集》,又作《江淹集》。江淹 (444—505)字文通,祖籍济阳考城(今河南民权县东北),生于江南。少好学,6岁能写诗。13岁丧父,家境贫困。性情沉静,不喜交游。大明七年(463),年方弱冠,充任始安王刘子真的教师,讲授“五经”。后为南徐州刺史新安王刘子鸾从事。永光元年(465),随南兖州刺史始安王刘子真赴任。子真死后,转至建平王刘景素幕下,以事受牵累入狱。狱中上书建平王,乃被赦免。南徐州刺史桂阳王刘休范举为秀才,对策上第,任雍州刺史巴陵王刘休若右常侍。不久,复为丹阳尹建平王刘景素主簿,并随从调任吴兴、湘州、荆州和南徐州。元徽元年(473)左右,兼东海郡丞。二年,贬为建安吴兴 (今福建浦城) 令。升明元年(477),录尚书事、骠骑大将军萧道成引为尚书驾部郎,兼骠骑功曹参军,军书表记皆出其手。建元元年(479),为东武令,参掌诏册,监修《齐史》,迁正员散骑侍郎、中书侍郎。四年,擢骁骑将军。永明初,出为建武将军、庐陵内史。三年,还为骁骑将军,兼尚书左丞。郁林王萧昭业时,以本官兼御史中丞。建武元年(494),出为宣城太守。四年,入为黄门侍郎、领步兵校尉,迁秘书监。永元二年 (500),以秘书监兼卫卿。中兴元年(501),迁吏部尚书。二年,转相国右长史。入梁,为散骑常侍、左卫将军,封临沮县开国伯。以疾迁金紫光禄大夫,改封醴陵侯。天监四年(505)卒,时年62。谥宪伯。事见本集 《自序传》,《梁书》卷14、《南史》 卷59有传。
《梁书》本传称:“凡所著述百余篇,自撰为前后集,并《齐史》十志,并行于世。”这里明确指出江淹生前曾把自己的百余篇作品编为前集和后集。《隋书·经籍志》著录《江淹集》9卷(附注:“梁二十卷”)、《江淹后集》10卷,又集部总集类著录《江淹拟古》1卷,罗潜注。所谓“梁二十卷”本显然是前、后集的合称,隋9卷本则必是从前集10卷中分离了拟古诗1卷。今本江集《自序传》一文说:“自少及长,未尝著书,唯集十卷。”这里说的10卷应指前集,《自序传》大概就是该集的序言。这篇序言自称官至中书侍郎,谈及萧道成时称“高帝”,则前集编定的时间当在齐武帝萧赜永明初年。《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并著录《江淹前集》10卷、《后集》10卷,可见唐时仍为全帙。《日本国见在书目》著录《江文通集》一十卷,“一十”或即“二十”之误。南宋书目仅著录《江淹集》(《江文通集》)10卷,不言为前集、后集。《郡斋读书志》说:“今本二百四十九篇。魏晋间名人诗于行于世者,往往羡于史所载,曹植、王粲及淹皆是也,岂后人益之欤?”看来宋10卷本已不同于江淹原编。《宋史·艺文志》除集部著录一个10卷本外,还在子部小说类著录江淹《铜剑赞》1卷,当代研究者多认为赞词属于《后集》,那么10卷本的主要内容应该就是隋唐时的 《前集》。
由元及于明,江集版本可分为两大流派,一是翻宋本,一是重编本。前者以《四部丛刊》收入的明影宋本《江文通集》10卷为代表,元抄8卷本、梅鼎祚校刊《江光禄集》本、汪士贤辑 《汉魏诸名家集》本皆属这一系统。全书按赋、诗、文分类编次,各类作品则依作年先后为序,计卷1至2赋26篇,卷3至4诗101首,卷5至10文129篇,总256篇。后者以《四库全书》所收 《江文通集》4卷为代表,明张燮辑 《七十二家集》本《江醴陵集》14卷、张溥辑《汉魏六朝百三家集》本《江醴陵集》2卷皆属这一系统。库本即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梁宾据汪士贤、张溥本、汤斌家藏抄本参互重编者。全书详分类目,如文又分诏、教、表、章等,总计诗文267篇。《四部备要》排印本亦用此本。这是现今收录最完备的本子。中华书局1984年版《江文通集汇注》10卷,乃明人胡之骥注本,底本用梅鼎祚校本,所收较梁宾本为少,而且注释亦嫌粗疏,不过这是目前唯一的全集注本。
江淹保存下来的作品大都出于《前集》,也就是说多是永明初年以前的作品。史传称江淹晚年才思微退,时人谓之“才尽”,实则永明以后官阶日迁,政务烦冗,加以主观上认为“人生当适性为乐,安能刻意苦力,求身后之名哉”(《自序传》),遂不再留意创作,因而虽勉强编有 《后集》,也不免被历史所淘汰。今本《江文通集》中写得最早的一首诗是《侍始安王石头》。江淹20岁出任始安王刘子真的塾师,刘子真当时7岁,官拜征虏将军、南彭城太守、领石头戍事,石头戍在今江苏南京市西清凉山。这首诗表明刚刚步入仕途的江淹,的确已具备了很好的文化素养。
钟嵘《诗品》把江淹诗列于中品,认为他的特点是“诗体总杂,善于摹拟,筋于力王微,成就于谢朓”。这里首先指出了一个事实,即江淹很看重各个作家特有的风格,并有意取其名篇加以模仿。如《杂体诗三十首》,选取“古诗”及汉至刘宋29家诗,各拟1首。其《刘文学桢感遇》拟刘桢的 《赠从弟》,《陆平原机羁宦》拟陆机的 《赴洛》、《赴洛道中作》,《陶征君潜田居》拟陶渊明的 《归园田居》等,均能突现原作精髓,近似原作情调。至于江淹诗风的总体印象,也如钟嵘所说,他的 “凄凉日暮,不可如何之意” (刘熙载 《艺概》语)来自刘宋王微的 “清怨”,而格调与刻画则逼肖谢朓。
江淹贬居建安吴兴时,正值而立之年,其地生活艰苦,又远离京都,他感到青春离散,仕途多蹇,因而心怀怨愤。这一时期的创作则以辞赋为主,《四时赋》、《待罪江南思北赋》、《泣赋》、《青苔赋》等,或写北客长欷,或写流人之叹,大抵有感而发,情绪激切。这一时期还有两篇赋堪称千古佳作,即《恨赋》和《别赋》。《恨赋》泛写人生的诸多遗憾,如帝王雄图未酬、将军身败名裂、才士罢官失意、高人含冤遇害、孤臣孽子迁客流戍之类,慨叹人生短促和饮恨而死的悲哀。因为写出了人们在生死问题上的共性,细节描写又加以个性化,所以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别赋》专写人的离愁别绪,也是从不同的人和事着眼,条分缕析,如金谷帐饮、易水送别、桑中卫女、南浦美人之类,再配以景语,渲染衬托,遂生出无尽哀婉凄丽的情致。辞赋一体本以体物为主,晋、宋以来渐趋于抒情,而江淹的这两篇赋不但以抒情为主,甚至杂集众多事物以表现同一情感,在赋体中确实别具一格, 故清许梿 《六朝文絜》赞誉“《恨》、《别》二赋,乃文通创格”。二赋的思想意义自然不高,但语法千锤百炼,通篇奇峭有韵,《恨》以激昂胜,《别》以柔婉胜,华采驰逐,亦可谓卓尔不群。从赋史的角度来说,江淹的作品是不可轻忽的。清何焯说:“赋家至齐、梁,变态已尽,至文通已几几乎唐人之律赋矣。特其秀色,非后人所及也。”( 《义门读书记》) 这种说法比较中肯。
参考文献
- 1. 《江文通文集》,《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
- 2. 明胡之骥:《江文通集汇注》,中华书局,1984。
- 3.《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曹道衡《江淹》,山东教育出版社,1983。
上一篇:《江南经略》的主要内容,《江南经略》导读
下一篇:《河东先生集》的主要内容,《河东先生集》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