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的主要内容,《金匮要略》导读
《金匮要略》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研究杂病的专著。东汉张仲景 (见“伤寒论”)著,约成书于公元3世纪初。原为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该论共16卷,前10卷论伤寒,后6卷论杂病。该论传于从东汉至西晋很短的时间即因战乱而散佚。后经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加以搜集编次,论伤寒的10卷流传下来,书名《伤寒论》;论杂病的部分又一度失散,在诸家方书中可见到其内容。北宋初年(仁宗时),翰林学士王洙在翰林院残旧书籍中得到《金匮玉函要略方》3卷。上卷论伤寒,中卷讲杂病。下卷记述方剂和妇科疾病的诊治,于是抄而传之。北宋治平二年(1065),校正医书局孙奇、林亿等根据王洙发现的文本重新整理编校,因论伤寒的内容已有王叔和编次的《伤寒论》单行本,只取论杂病为主的内容厘定为三卷,改名《金匮要略方论》,即后世通行的《金匮要略》,简称《金匮》。该书迭经后人整理,书中附有一些东汉以后医家的方论,但其主要内容是张仲景手著。宋代《宋史·艺文志》、《通志·艺文略》、《崇文总目》,明代《国史·经籍志》、《文渊阁书目》、《医藏书目》,清代《八千卷楼书目》、《书目问答》、《经籍访古志》等,均载有《金匮要略》著录或提要。历代刻本很多,目前国内所存最早刻本为元刻本,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其他版本还有:明《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明万历二十七年(1559)海虞赵开美校刻本,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文瑞堂刊本,日宽政元年 (1789) 芳兰榭刊本,日大化三年(1806) 谐仙堂新刻本,1954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等。
《金匮要略》共3卷,分25篇,计有608节条文,论病60余种,载方262个。其内容主要有:
第1篇,条文17节,为全书总纲,主要论述预防、病因、诊断、治疗的一般理论和原则。
第2-17篇,条文325节,论述内科杂病的诊治。所论病证包括痓(痉)、湿、暍、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心痛、短气、腹满、寒疝、宿食、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淋病、水气、黄疸、惊悸、下血、胸满、吐血、呕吐哕、下利等四十多种,对各病的症状、辨证、治则、治法均有精要说明。
第18-19篇,条文15节,论外科杂病。包括疮痈、肠痈、金疮、浸淫疮、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蛔虫等病的论治。
第20-22篇,条文44节,论妇科诸病。包括妊娠、妊娠呕吐、腹痛、小便难,产后痉病、郁冒、大便难,产后腹痛、中风、下利,带下、腹痛、转胞、阴吹、阴寒、阴中生疮、脏躁、吐涎、痞等病的证治。
第23-25篇,条文207节,论述杂疗方、禽兽鱼虫禁忌并治、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等。
《金匮要略》是为中国临床医学奠定基础的重要古典医籍之一。在理论上,它继承了《黄帝内经》的思想体系,运用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作为辨证论治的理论根据。在病因学方面,总结了东汉以前的有关经验,发展了《黄帝内经》的病因理论,明确地把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这是病因学说中三因论的最早经典论述。在辨证学上,以脏腑病机的理论进行症候分类,全书按病症分篇,每篇对各病症的病因、症候、病位都作出具体论述,对于如何运用望、闻、问、切四诊方法进行辨证作了简明实用的阐述,是张仲景辨证施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治疗学上,发挥《黄帝内经》“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开篇首论即问: “上工治未病、何也?”论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阐发了“治肝补脾之要妙”和“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的原则,使治未病思想在脏腑经络辨证施治中具体化; 在具体治疗方法上,已全面地使用了汗、吐、下、和、温、清、补、消 “八法”,主张根据辨证施治原则灵活运用,一法可治多种病症,同一病证可用多法施治,如书中记述对黄疸的治疗可用汗、吐、下、温、清、补、利小便等七种治法;同时,书中还介绍了针灸疗法和多种外治法,如温熨、坐药、烙法、洗浴法、药摩、鼻内用药、吹耳、灌耳、浸足等,都具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金匮要略》又是一部方论,它载方262首,用药116种,表现出当时方剂学发展的水平。该书方剂的特点和《伤寒论》方一样,具有药味精炼、配伍严谨、主治明确的特点,被后世誉为 “众方之祖”,或称之为“经方”。其选方大都有较高疗效,如大柴胡汤、泻心汤、大建中汤、黄芪建中汤、防己黄芪汤、防己茯苓汤、鳖甲煎丸、当归生姜羊肉汤、半夏厚朴汤、厚朴七物汤、茵陈蒿汤、茵陈五苓散、甘麦大枣汤、酸枣仁汤、肾气丸、麦门冬汤、桔皮竹茹汤、葶苈大枣泻肺汤、黄土汤、枳术汤、括蒌薤白白酒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胶艾汤、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白头翁汤、苓桂术甘汤、十枣汤等,都为后世临床所广泛应用,成为中医方剂学发展和变化的重要依据。该书所运用的剂型,已有汤剂、丸剂、散剂、酒剂、洗剂、浴剂、薰剂、滴耳剂、灌鼻剂、吹鼻剂、软膏剂、肛门栓剂、灌肠剂、阴道栓剂等多种。它表明,汉代的方剂学和剂型学已有相当的发展水平。
《金匮要略》是现存张仲景两大论著之一,它和《伤寒论》一起构成仲景学说,是中国医学史上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发展高峰的标志。该书是对两汉时代临床经验的重要总结,与《伤寒论》一起奠定了中医学的辨证施治准则,为内科杂病学和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创制了众多疗效可靠的方剂,是中国医学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
历代对《金匮要略》的研究和注释颇多。较早的有元赵以德 《金匮方论衍义》,此书 “理明学博,意周虑审”,其诠释较详,但甚少流传。嗣后的注本影响较大的有:清徐彬《金匮要略论注》(1671),程林《金匮要略直解》(1673),周扬俊 《金匮玉函经二注》(1687),沈目南《金匮要略编注》(1692),魏荔彤《金匮要略本义》(1721),尤恰《金匮要略心典》(1726),该注本为多数医家所推崇,吴谦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1742),黄元御《金匮悬解》(1756),陈念祖《金匮要略浅注》 (1803),唐宗海 《金匮要略浅注补正》(1893),高学山 《高注金匮要略》(1872)、陆渊雷《金匮要略今释》 (1934) 等。此外,国外研究 《金匮要略》较为著名的有,日丹波元简 《金匮玉函要略辑义》(1806),日丹波元坚 《金匮要略述义》 (1842) 等。
参考文献
- 1. 清徐彬: 《金匮要略论注》,清光绪己卯年(1879) 上海校经山房成记书局藏版。
- 2. 清程林: 《金匮要略直解》,清康熙十二年癸丑年 (1673) 刊本。
- 3. 清尤怡: 《金匮要略心典》,清光绪辛巳年(1881) 重镌崇德书院藏版。
- 4. 清吴谦: 《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1956—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
- 5.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医研究院:《金匮要略语译》,人民卫生出版社,1959。
上一篇:《金光明经玄义》的主要内容,《金光明经玄义》导读
下一篇:《金华丛书》的主要内容,《金华丛书》导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