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柴珮珍
短篇小说。作者赵树理。最初发表于《人民文学》1958年第9期,后收入《1949——1977年短篇小说选》〔三〕(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它写的是1957年秋末争先农业社整风运动中的故事,是赵树理“问题小说”的代表作之一。争先农业社整风运动一开始,副队长杨小四就贴出一张大字报,批评社里的两个有名的后进妇女——“小腿疼”和“吃不饱”。这都是她们的外号,这两个人最不愿劳动,社里动员女劳力下地,她们便找理由逃脱:前者说自己有腿疼的病根,不能干活,还得拖媳妇在家伺候她;后一个整天背着自己的丈夫煮面条、吃面饼,可仍然吵着“吃不饱不能劳动”。不过,要是地里有点便宜活,她们是绝不放过的——腿也不疼了,饭也吃饱了。因为有了这么几个人,再加和事佬队长王聚海是非不辨、赏罚不明,争先社的生产一直上不去,棉花摘不下来,地不能犁。杨小四的大字报又激怒了“小腿疼”和“吃不饱”,她们大闹一通,队长又想息事宁人。正在这时,乡政府通知支书和队长去开会,王聚德一贯以为只有他这种人才能当干部,不能照他这一套来办事的人就都得“锻炼锻炼”,为此杨小四也曾写大字报批评过他主观,不辨是非。这时他便提出走后谁负责生产的问题,“认理不认人,不怕不了事”的支书王镇海决定由副队长杨小四来负责生产工作。于是,杨小四同女副队长高秀兰、副支书三人商量,召开了社员大会,并设法惩治了想投机取巧的“小腿疼”、“吃不饱”等人,改变了停滞的生产状况,也进一步统一了社员们的思想。作者截取了生活的横断面,以揭示“争先社”矛盾的两张大字报为中心线索,指出了农村社会变革中新旧斗争的长期性、艰苦性和复杂性,批评了中农干部中的和事佬思想。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人物形象,通过他们自身的言行,通过人物间的互相衬托和对照,表现出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语言朴实,笔调幽默辛辣。作品发表以来,毁誉兼而有之,曾引起过三次争论。1959年,由这篇作品引起了一场关于文学如何正确反映人民内部矛盾的讨论。第二次是1964年,文化界批判“中间人物”论和‘现实主义深化’论时,被公开点名斥责为“没有能够用饱满的革命热情描画出革命农民的精神面貌”。在“文革”中,它被诬为“写中间人物”论的“黑标本”,“‘现实主义深化’的代表作”。粉碎“四人帮”以来,赵树理及其作品,已经重新得到了公正的评价。但应当指出,作品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其中人物所采用的解决矛盾的方法,当然是不足取的。
上一篇:李晓晔《“蓝军司令”》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石高来《一个低音变奏——和希梅内斯的《小银和我》》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