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姜岚 毕光明
诗选集。谢冕、杨匡汉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 11月出版。收入了从建国到1985年的三十六年间活跃于诗坛的当代诗人艾青、白桦等一百多家的诗作240篇。诗集分为四卷。作品按创作时间分别编入各卷中。比如女诗人林子的爱情诗《给他》,发表于1980年,但写成于五十年代,故编于第一卷。曾卓的《有赠》、流沙河的《情诗六首》,问世都是七十年代以后的事,但写作时间分别在1961年和1966年,也就收在第二卷里。两位编者分别给诗集作序,谢冕作《序一:从春天到秋天》,饱含热情而又客观冷静地对当代新诗的发展轨迹作了宏观的描述,也交代了选集的目的:“保留历史的真实性,从中淘筛出可堪流传的艺术精品。”杨匡汉作《序二:诗美的积淀与选择》,对该诗选的编选过程及选稿标准作了说明。这部诗集编选严格,以诗美为唯一标准,尽力排除非艺术的因素,从“浩如沙海的当代诗作”中,“淘金般地寻觅那些诗美的闪光”,“既是绞尽脑汁的对诗美的选择,又是忧愤与欢乐交融的对历史的回顾”。因此,有的作者尽管多产,但不一定选得多,有的作者虽然鲜有作品,但因在作品中建立了独特的美感形式而入选。比如“在当代最有影响的诗人郭沫若的那些数量早已超过《女神》的全部诗作中”,仅选了《郊原的青草》,而寡为人知的青年诗人郭路生,一首《我的最后的北京》真实地记录了特定年代里一代人心灵的颤悸,因而被选入。入选的作品,“除了少许有历史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篇幅较长的作品外,主要是短的抒情诗”。这些作品构成了当代中国人的诗化的生活史和情感史,也反映出诗歌艺术自身的命运。五十年代前半期的诗歌,是小号般的高亢、嘹亮,反映了建国之初自信和乐观的社会情绪。但很快就有发现生活的另一面的沉思的诗,如蔡其矫的《雾中汉水》、《川江号子》,邵燕祥的《贾桂香》。但五十年代毕竟是当代诗歌的第一个繁荣阶段,入选诗集的有34家47首诗歌。六十年代政治生活日益反常,诗歌艺术也遭到严重扭曲,因此,尽管当时的文字充斥报刊,而时间把它们淘汰得所剩无几,所以第二卷能选的只有18家,20首诗,其中有的还是浩劫过后才发表问世的。诗的丧失并不止于六十年代。第三卷七十年代的29家44首诗,十之八九是1976年“解冻”以后劫后余生的人们的诗情的喷发。第四卷收八十年代的作品,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六年时间,但入选作者就有68人,作品近百首,几占全书的一半,而且绝大部分是崛起的青年诗人。这些作品“以鲜活的语言和排斥了平面和单一的复合建构,表现它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多层次多侧面的折射与投影”,它们所形成的“新诗潮”,让人兴奋地看到“新诗的全面复兴”。诗集做到了杨匡汉在跋语中所说的,“力图规避一些传统的编选方法,让人们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马蹄形历史中窥见新诗的兴衰”。
上一篇:古远清《中国新诗年编(1984)》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孙宜君《中国歌谣选(第一集)》当代文学作品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