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柴珍
短篇小说。作者张洁。最初发表于《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后收入《张洁小说剧本选》(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曾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它通过叙写音乐家梁启明在“文化大革命”中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一个正直的艺术家忠于人民、忠于真理、忠于艺术事业的高尚情操。梁启明受迫害被迫来到大森林,加入了伐木工人的行列。工余时间,他总爱拿出自己用了多年的长笛,即兴演奏。他的笛声吸引了伐木工人的儿子孙长宁,孙长宁入迷地听着,准确地用口哨重复他吹奏的曲子。梁启明兴奋地收下了这个学生。从此,他们两人形影不离。梁启明知道自己患了癌症,将不久于人世,便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孙长宁身上,“他相信乌云会散去,真理会胜利,真正的艺术将会流传下去。”“当他终于听到孙长宁能够完美地演奏完一个乐曲的时候”,“他微笑了”,他为自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做了这样一件有意义的事而感到欣慰。临终前,他嘱咐孙长宁等“春暖花开”时到北京,去努力完成自己的任务——成为“一个真正能表达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并且为他们所喜爱的艺术家”。带着老师的遗愿,孙长宁来到北京参加高考。可报名时间已过,复试也只剩最后一天了。在一种无形的力量驱使下,这个从森林里来的孩子撞进了考场,勇敢地吹奏了老师的作品,他的演奏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傅涛教授与梁启明是知己朋友,听着孙长宁的笛声,他仿佛看到了老朋友的身影,感到了老朋友生命的继续。作品构思严密,用一支长笛串起全篇。细腻的描写,浓郁的抒情,是这篇作品的基本特色。
上一篇:孙丽华《从悬崖到坦途》当代文学作品赏析
下一篇:杨华《从水牢里活出来的人们》当代文学作品赏析